[1] 张钦德.中药鉴定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278.
[2] 张晓萍,白莉,苗明三.202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中花类药物作用特点分析[J].中南药学,2021,19(10):2194-2198.
[3] 朱贤慧.《竹林寺女科秘传》花类中药材的应用特色[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34(12):5629-5630.
[4] 李柳,叶放,吴勉华,等.周仲瑛应用花类中药经验[J].中医杂志,2020,61(3):197-200,234.
[5] 张智华,邢颖,刘松林,等.梅国强应用花类中药治疗妇科疾病的经验[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18(1):107-109.
[6] 张晓萍,白莉,张双丽,等.《中华本草》中花类中药外用特点应用分析[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21,27(24):210-218.
[7] 王庆颖,张志锋,吕露阳,等.花类药食同源中药安全性评价的研究进展[J].中草药,2021,52(3):864-872.
[8]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一部 [S].北京,2020.
[9] 姚冲,钱晓东,周桂芬,等.西红花产地采收加工一体化工艺优化研究[J].江苏中医药,2017,49(12):72-75.
[10] 李卫文,王爱听,张启岭,等.不同加工工艺对亳菊中绿原酸、木犀草苷和3,5-O-双咖啡酰基奎宁酸含量的影响[J].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36(5):80-84.
[11] 王鹏,周洪雷,薛付忠,等.基于高效毛细管电泳指纹数据的60种植物类中药寒热药性模式识别评价研究[J].中药材,2013,36(9):1419-1424.
[12] 布比阿加尔·哈依拉提,李洋,秦亚迪,等.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预测金雀花降血压的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22,45(4):435-443.
[13] 张禄璐,梁永林,张李香,等.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探讨旋覆花治疗运动性疲劳的作用机制[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22,24(8):6-12.
[14] 仲宗亮,张盼盼,金国泰,等.实验探讨生大黄、清半夏、常山的升降浮沉药性[J].湖南中医杂志,2013,29(7):128-130.
[15] 刘润南,贺福元,刘文龙,等.基于超分子“印迹模板”理论探讨中药升降浮沉[J].中草药,2019,50(12):2771-2776.
[16] 李佼阳,付先军,李学博,等.不同归经中药在生物系统发育树的分布规律及关联关系分析[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7,23(12):194-200.
[17] 刘金敏,卢金清,江汉美,等.HS-SPME-GC-MS分析芫花及其炮制品的挥发性成分[J].中国药师,2020,23(5):845-848.
[18] 周琴蓉,肖林焱,刘其南,等.醋炙降低芫花二氯甲烷部位对大鼠小肠隐窝上皮细胞IEC-6毒性的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8,43(11):2282-2287.
[19] 郭小红,冯靖雯,张小琼,等.闹羊花不同炮制品的“减毒-存效”比较研究[J].中草药,2021,52(5):1411-14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