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药典.一部[S].2015:337. [2]肖培根.新编中药志[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2:350. [3]楼之岑, 秦波.常用中药材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北方编第2册)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607. [4]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高等植物图鉴(补编)第2 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3 :510-516 . [5]杨武亮, 姚振声.紫花地丁及其混淆品种的鉴定[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1992, 4 (2):40-41. [6]翟强, 曲波, 苗青, 等.辽宁几种堇菜属植物叶形态解剖结构的研究[ J] .辽宁农业科学, 2005, 6:14 -15. [7]周穗文.紫花地丁和广地丁的鉴别[J].中国实用医药,2008,3(26):165. [8]朱烨,何颖,欧丽兰,等.四川省市售紫花地丁的品种鉴别[J].泸州医学院学报,2011,34(5):599-602. [9]毛晓霞,苗光新,于海龙,等.紫花地丁的研究进展[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0,27(3):302-305. [10]竺佳佳,陈锡林.杭州药材紫花地丁及其相近种分类鉴定研究[J].浙江中医杂志,2010,45(1):54-55. [11]陈胡兰,董小萍,张梅,等. 紫花地丁化学成分研究[J].中草药,2010,41( 6) : 874-876. [12]徐金钟,曾珊珊,瞿海斌. 紫花地丁化学成分研究[J].中草药,2010,41( 9) : 1423-1425. [13]孙艺方,杜利利,周乐,等. 紫花地丁抗菌活性成分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1,36( 19) : 2666-2671. [14]徐国兵, 徐新建.堇菜属几种药用植物的本草考证[J].中药材, 1997 , 20 (7):371-373. [15]郭晓秋.HPLC 法测定紫花地丁中秦皮乙素的含量[J].江西中医药学院学报,2006,18( 1) : 34. [16]陈胡兰, 汤沛然, 张梅, 等.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紫花地丁中秦皮乙素的含量[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7, 30(3): 57-58. [17]陈胡兰, 汤沛然, 张梅, 等. 不同产地紫花地丁中秦皮乙素的含量比较[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0, 33(1): 72-73. [18]张永耀,侯惠婵,杨洁瑜.紫花地丁及其常见混伪品的比较鉴别[J].中国现代中药,2010,7(12):25. [19]刘云生,彭建新,白新荣,等. 地被植物紫花地丁的应用研究[J].内蒙古林业科技,2011,37( 4) : 46-48. [20]胥爱丽,江洁仪,罗文汇,等.HPLC法测定紫花地丁配方颗粒中秦皮乙素的含量[J].江西中医药,2013,44( 3) : 61-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