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 中国核心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
  •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等

快速检索引用检索图表检索高级检索

本期目录

2025年 第27卷 第5期

监管科学

浅谈药品检验信息化工作的现状及发展方向

王海磊, 王姣姣, 李健
2025, 27(5):  427-431.  doi:magtech.2024.12.04-00001
摘要 ( null )   PDF (423KB) ( 1 )     

近年来,信息技术在药品检验领域的应用日趋广泛,为药品检验信息化建设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也对药品检验信息化工作提出更高要求。药品检验信息化建设是药品监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提升药品安全治理水平和监管效能的重要手段。本研究从网络设施建设、信息系统应用、信息资源共享、网络安全防护、公共服务提升等多维度调研我国部分药品检验机构的信息化工作现状,分析药品检验信息化工作面临的问题,提出探索新技术赋能药品检验、推进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筑牢网络安全防线、加强信息化队伍建设等发展方向,以期为推动全国药品检验信息化工作实现药品检验标准化、数字化、智能化、协同化发展提供参考,共同促进药品检验事业蓬勃发展。


医疗器械标准化工作促进行业创新发展的思考

孟芸, 许慧雯, 易力, 邵姝姝, 朱炯
2025, 27(5):  432-436.  doi:magtech.2025.03.03-00001
摘要 ( null )   PDF (455KB) ( 1 )     

2015年起,我国通过实施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改革、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等措施,鼓励产业创新,显著推动了行业发展,但目前行业仍存在产品同质、原始创新不足等问题。标准化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性制度,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技术基础。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一系列纲领性文件,积极推动标准化工作发展,以引领产业创新和高质量发展。本研究梳理了现行标准化工作机制下,医疗器械标准化工作在技术体系、组织体系、工作机制方面的改革,如支持创新领域标准研制、组建标准化技术归口单位、实施企业牵头行业标准制订修订工作等,阐释标准对于行业发展促进的作用方式,分析目前新技术标准化工作中存在的制订修订周期较长、支持措施不足等问题,以及面临的新技术标准研制困难、监管挑战,标准技术创新和产业稳定的平衡等工作难点,并建议通过加强政策支持、深化工作机制改革、支持团体标准发展、广泛推动新技术标准应用等方式进一步提升标准对行业创新发展的促进作用。


研究进展

基于脂质代谢重编程探讨中药防治肝细胞癌的研究进展

卢燕文, 斯韬, 黄丽银
2025, 27(5):  437-441.  doi:magtech.2025.01.02-00001
摘要 ( null )   PDF (436KB) ( 1 )     

肝细胞癌是我国高发病率、死亡率的恶性肿瘤之一,高度依赖不同的代谢途径来维持其生存、侵袭和转移。肝脏作为人体主要的代谢器官,在脂质代谢重编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了解肝癌脂质代谢重编程规律,以及如何通过调节脂质代谢以破坏肿瘤生长微环境,有助于更有针对性地治疗肝细胞癌。近年来,关于肝细胞癌脂质代谢重编程相关因子、通路及中药干预肝细胞癌发生发展的研究越来越多,本研究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外关于肝细胞癌脂质代谢重编程及中药防治肝细胞癌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论述,以期为肝细胞癌的防治提供策略。


基于精准医学的急性冠脉综合征症状网络研究进展

魏萍, 张娜, 徐百超, 赵振宇, 赵亚娟, 张华
2025, 27(5):  442-447.  doi:magtech.2025.01.09-00002
摘要 ( null )   PDF (911KB) ( 1 )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全球主要致死疾病之一,其症状复杂且受多种因素影响,快速识别对预后至关重要。传统ACS症状研究多聚焦单一症状或症状群,易忽略症状表型相同但发生机制及生理、心理等因素的差异,不利于精准干预策略的制定。症状网络是基于精准医学视角提出的一种新研究范式,通过整合ACS的复杂症状、生物标志物等多维度数据,揭示疾病的病理机制及其内在关联,为该病的精准预防和治疗提供新思路。本研究系统回顾了症状网络的概念、原理及其在ACS精准诊治中的应用优势与挑战。症状网络通过节点和边缘构建的网络结构及特异性指标,直观呈现症状间的复杂关联,有效识别核心症状和桥梁症状。研究表明,症状网络不仅能准确反映复杂症状的动态变化,还能结合生物标志物实现ACS的早期识别与精准干预。然而,该研究范式仍面临数据安全、多组学技术局限性及结果应用等挑战。未来需通过更多实证研究,进一步完善症状网络模型,推动精准医学在ACS症状管理中的应用。

 

E-cadherin在食管癌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周贵堂, 张志平
2025, 27(5):  448-451.  doi:magtech.2025.01.09-00001
摘要 ( null )   PDF (403KB) ( 1 )     

食管癌是一种致死率高、侵袭性强、早期诊断率低的恶性肿瘤,研究其分子机制和潜在的治疗靶点至关重要。E-钙黏蛋白(E-cadherin)作为一种钙依赖性的细胞间黏附分子,在维持上皮细胞极性和组织结构的完整性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食管癌进程中,E-cadherin的缺失通常伴随着上皮-间质转化的启动,这一过程与食管癌的侵袭性和转移性有关。E-cadherin的下调通过破坏细胞间的黏附连接,促进癌细胞的脱落和侵入周围组织,从而加速肿瘤的浸润与转移。临床上,E-cadherin的表达水平被视为预测食管癌侵袭性和患者预后的潜在生物标志物,能够有效抑制肿瘤细胞迁移与侵袭。E-cadherin的缺失还与肿瘤细胞对化疗和靶向治疗的耐药性增加密切相关,提示调控E-cadherin的表达可能成为克服耐药性的一种有效手段。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探索E-cadherin在食管癌中的调控机制及其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前景。本研究综述E-cadherin在食管癌中的作用及其相关研究进展,以期为食管癌的精准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治疗策略。


半夏厚朴汤现代临床应用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卢昶, 陈关征, 徐立然, 岳静宇
2025, 27(5):  452-457.  doi:magtech.2025.01.26-00001
摘要 ( null )   PDF (477KB) ( 1 )     

 半夏厚朴汤源自《伤寒杂病论》,为中医经典方剂,具有行气散结、降逆化痰之功效。其组方配伍严谨,充分体现中医气机调畅、升降相因的治疗特色,是治疗气滞痰阻型梅核气的代表方剂。近年来,随着药理研究的不断深入,该方剂的现代临床应用范围显著拓展。半夏厚朴汤在胃食管反流病、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抑郁症、癔球症及桥本甲状腺炎等多种疾病的治疗中均显示出显著疗效,充分印证了中医“异病同治”的理论内涵。本研究通过系统梳理现代文献,从临床应用及作用机制两方面进行综述:在临床应用方面,该方剂已广泛应用于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精神神经系统、耳鼻咽喉科及内分泌系统等疾病的治疗,且临床疗效确切;在作用机制方面,其治疗效应可能与抗炎、抗抑郁、抗氧化应激、镇静催眠、调节铁代谢及抗肿瘤等多种药理作用相关。但目前对于本方治疗内分泌系统疾病的药理机制方面研究较少,未来需通过更深入的实验研究加以完善,以期为本方药理作用的深入研究与临床应用提供更多依据。


中药活性成分调控细胞焦亡防治脓毒症研究进展

李建洪, 吕锐萍, 铁明慧, 任亢宗, 龚瑞莹
2025, 27(5):  458-463.  doi:magtech.2024.12.09-00001
摘要 ( null )   PDF (455KB) ( 1 )     

脓毒症(sepsis)是由感染引发的危重疾病,是危重症领域的热点话题。脓毒症发病机制异常复杂,并发症多,其并发症及不良预后与细胞焦亡所触发的炎症失控紧密相连,这一机制不仅有助于揭示脓毒症发生发展的本质,也可为开发新型治疗策略提供理论依据。中药在治疗脓毒症方面具有一定优势,近年来有较多关于中药活性成分调控细胞焦亡防治脓毒症的研究。脓毒症炎症反应时,大量被激活的炎症细胞、炎症因子可触发细胞焦亡,通过Nod样受体蛋白3NLRP3)、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Caspase-1)、Gasdermin DGSDMD)等通路持续合成并分泌白细胞介素-IL-)、白细胞介素-18IL-18)等细胞因子,使炎症反应进一步扩大甚至失控,最终导致器官功能障碍或死亡。中药活性成分能抑制细胞焦亡相关通路的表达而调控细胞焦亡的过程,减少细胞损伤及死亡,改善脓毒症预后。虽然中药活性成分在脓毒症防治中展现出较大潜力,但目前的研究主要以动物实验和体外实验研究为主,今后有必要开展相应的临床研究。本研究对细胞焦亡在脓毒症发病中的作用机制及中药活性成分调控细胞焦亡防治脓毒症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脓毒症的治疗及研究提供思路,进一步发掘临床疗效好、毒副作用小的治疗脓毒症的药物。


德尔菲法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及展望

牛朴钰, 陈继鑫, 冯汇川, 余伟杰, 郭天赐, 刘爱峰
2025, 27(5):  464-469.  doi:magtech.2025.01.17-00001
摘要 ( null )   PDF (624KB) ( 1 )     

德尔菲法是一种多阶段、结构化的反馈匿名函询法,通过整合集体主观判断以形成专家一致性观点。其核心实施路径包含成立工作小组、编制问卷、专家遴选、意见征询、量化分析及共识意见形成,具有匿名性、反馈性和统计性等特点,目前德尔菲法已成为现代医学研究中重要的方法学工具。因其能够有效平衡主观经验与客观分析之间的矛盾,尤其适用于存在理论争议或实践差异的研究领域。中医药强调辨证论治,具有个体化诊疗模式与标准化建设需求并存的特点,为德尔菲法的应用提供了独特的研究环境。本研究系统梳理德尔菲法概念、特点及研究步骤,探讨其在中医药领域的适配性、必要性及发展路径。现阶段,德尔菲法已为中医药疾病诊断、疾病疗护、指南制定和完善、教学与科研等方面提供了重要方法。未来,德尔菲法还需进一步参考中医药领域实际经验,融合客观定量评价方法,结合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进一步指导临床实践和政策制定,推动跨学科合作与创新,助推研究和解决争议,为中医药国际化、标准化助力。


高糖对糖尿病足溃疡免疫细胞及生长因子的影响

刘玮, 张朝晖
2025, 27(5):  470-475.  doi:magtech.2024.12.20-00001
摘要 ( null )   PDF (440KB) ( 1 )     

糖尿病足溃疡(DFU)是糖尿病后期主要并发症之一,具有治疗周期长、高截肢率、高死亡率的特点,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和精神负担。探索DFU的疾病特点,提高DFU的治疗效率尤为重要。高糖环境是DFU创面难愈合的重要原因之一,高糖对足部溃疡创面中的免疫细胞及生长因子发挥重要影响。高糖环境下,DFU患者的免疫细胞功能显著下降,巨噬细胞、T细胞等促进伤口愈合的关键免疫细胞活性降低,而抑制性免疫细胞的表达水平升高,导致整体免疫调节失衡,具体表现在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受损、中性粒细胞外陷阱(NET)过度表达、树突状细胞密度降低、M1细胞兴奋性延长、T细胞比例失衡、B细胞亚群失衡等。生长因子在溃疡修复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等促炎性生长因子的释放显著增加,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转化生长因子 (TGF)-β、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角质细胞生长因子(KGF)的表达则呈现下降趋势。免疫细胞功能异常以及生长因子的表达失衡直接导致DFU的难愈合性。本研究就高糖对足部溃疡创面中的免疫细胞及生长因子的影响进行综述,旨在为后续临床治疗DFU提供新思路。


中医中药

基于督脉“阳脉之海”的针刀松解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李文琳, 瞿雨薇, 丁德光, 刘建民, 周海旺, 毛慧芳, 郑易炜, 余沛豪, 夏春扬, 邹鑫, 沈沉
2025, 27(5):  476-481.  doi:magtech.2024.12.23-00001
摘要 ( null )   PDF (489KB) ( 1 )     

目的:基于督脉“阳脉之海”研究调脊通督针刀松解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CSR)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239月至20248月湖北省中医院、鄂州市中医医院、湖北中医药大学黄家湖医院针灸科收治的108CSR病例,随机分至对照组(行常规针刺治疗)、观察组(采用调脊通督针刀松解术治疗),均54例,均连续治疗3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对比两组治疗前、治疗结束时颈椎功能评定量表(ASCS)、麦吉尔疼痛问卷简表(SF-MPQ)评分、电生理(正中神经和尺神经F波传导速度)及颈功能活动状态与颈椎生理曲度变化,观察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4.44%,高于对照组的81.13%P<0.05);观察组治疗后ASCS评分、正中神经与尺神经的F波传导速度高于对照,而SF-MPQ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颈功能各项活动状态与颈椎生理曲度均较对照组更高(P<0.05);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基于督脉“阳脉之海”的调脊通督针刀松解术治疗CSR疗效较好,可明显改善患者颈椎功能,促进颈椎生理曲度恢复,安全性良好。


基于“六郁”理论治疗颈部淋巴结肿大的辨证思路探讨

王悦昊, 陈晗雯, 刘瑜婷, 夏永良, 陈意
2025, 27(5):  482-486.  doi:magtech.2025.03.14-00001
摘要 ( null )   PDF (456KB) ( 1 )     

目的:探讨并总结夏永良基于“六郁”理论治疗颈部淋巴结肿大的辨证思路。方法:通过收集整理夏永良门诊诊治的颈部淋巴结肿大病例,总结相关治疗经验及用药特色,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进一步论述夏永良的临证经验。结果:夏永良结合临床实践,从朱丹溪的“六郁”理论中总结出了颈部淋巴结肿大的治疗方法。“气、血、痰、火、湿、食”此六郁可单独致病,亦可多种同时出现,杂合为病。在临证时重在辨别出“六郁”之间的关系,明确“轻重缓急”。治疗时应以调畅气机、疏解郁结为基础,并根据其“轻重缓急”的程度,针对性的遣方用药。所举验案,夏永良辨为湿热内蕴、痰浊阻滞之证,治拟清热利湿、化痰开郁之法,方以三仁汤合二陈汤、升降散加减,效果显著。结论:夏永良诊治颈部淋巴结肿大从朱丹溪的“六郁”理论出发,结合实际,针对各个具体病例的不同病因病机,灵活运用经方、时方,标本兼顾,其临床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


“畅络调神”指导中医传统功法防治双心疾病理论研究

王宇婷, 宁博, 尚雨, 赵明君
2025, 27(5):  487-491.  doi:magtech.2024.09.29-00001
摘要 ( null )   PDF (472KB) ( 1 )     

中医传统功法治疗双心疾病的相关临床研究已非常丰富,进一步挖掘其背后的中医药理论内涵具有重要意义。中医传统功法在形神共调、疏通经络、调节情绪等治疗作用方面与“畅络调神”思想指导下的“络畅神安”双心康复观不谋而合。基于“畅络调神”总结得出双心疾病“络不畅、神不安”核心病机观,认为其病理机制主要与气络-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紊乱相关;中医传统功法治疗双心疾病形神共调,以“畅络调神”引领肢体疏通全身脉络、气络,使之气血畅通,促进双心康复,最终达到“络畅神安”的平衡状态。本研究针对“畅络调神”指导中医传统功法防治双心疾病做一理论探讨,以期为中医传统功法临床证治提供新思路。


基于“辛开化瘀”辨治难治性哮喘经验采菁

凌天和, 凌小浩
2025, 27(5):  492-496.  doi:magtech.2024.09.29-00002
摘要 ( null )   PDF (446KB) ( 1 )     

难治性哮喘表现为哮喘经药物治疗后仍控制不佳,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若仅从 “宿痰伏肺,外邪引动” 角度辨治该病效果欠佳,阐述难治性哮喘多呈现虚实夹杂的病机,体现在误治失治后导致腠理束闭,邪阻肺络,气机不利,血行失畅,伏饮瘀血缠结,搏结气管,发为“难治性哮喘”。凌小浩教授提出以“辛开化瘀” 治疗难治性哮喘的新思路,深入经典,博采众方,针对“难治性哮喘”的病机创立“宣肺化饮祛瘀方”以辛泻宣表、温化伏饮、行气化瘀,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临证用药的经验为辛散泻邪、宣肺通闭勿忘敛肺,辛温行气、助阳化饮勿忘建中,辛性走窜、活血化瘀勿忘养血。本研究通过跟师学习和整理医案,总结凌小浩教授基于“辛开化瘀” 治疗难治性哮喘的学术经验,并提供典型医案一则,分析难治性哮喘患者的诊疗全过程,以期对临床具有一定指导作用。

 

基础研究

LC-MS法比较益心饮有效成分在正常与房颤大鼠心/血中的药时曲线特征

李娟, 赵青, 梁静蕾, 唐婷婷, 杨丽媛, 庞涛, 李峻, 陈卫东, 张凤
2025, 27(5):  497-506.  doi:magtech.2025.02.14-00001
摘要 ( null )   PDF (7935KB) ( 1 )     

目的:基于液质联用技术探讨益心饮在正常和房颤大鼠血浆及心脏移行成分的时量特征。方法:连续30 d用酒精液体饲料饲喂大鼠,检测心超确定左心房扩张后,采用连续7 d尾静脉注射药物乙酰胆碱-氯化钙促使大鼠心房电活动紊乱,造成房颤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正常+益心饮组、模型+益心饮组。益心饮给药剂量为31 g·kg-1·d-1,不给药组给予同体积0.9% NaCl溶液。连续灌胃14 d后采集多个时间点的全血,以及终点的心脏组织,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HPLC-Q-TOF/MS)技术检测各组大鼠血浆、心脏组织的移行成分。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房颤诱发率、房颤易感性、房颤持续时间显著升高(P<0.05),提示造模成功。益心饮体外鉴定得111种化学成分,正常及房颤大鼠血浆、心脏分别均可检测到27种、8种化学成分。时量特征结果表明4-羟基肉桂酸、香兰素、丹酚酸B、芒柄花苷、大豆黄素、毛蕊异黄酮、异甘草素、肉豆蔻醚、洋川芎内酯A、甘草次酸在房颤大鼠血浆中含量较高;甘草苷、毛蕊异黄酮苷、姜辣素等8种成分还可在心脏组织中被检测到。结论:靶向入心成分甘草苷、毛蕊异黄酮苷、姜辣素可能是益心饮治疗房颤的关键药效成分。

 

肺鳞癌细胞株移植瘤模型构建的技术探讨

方以峻, 王雪梅, 熊常州, 王志光
2025, 27(5):  507-513.  doi:magtech.2024.12.10-00001
摘要 ( null )   PDF (521KB) ( 1 )     

肺鳞癌(lung squamous cell carcinomaLUSC)作为肺癌主要病理亚型之一,其发病机制与治疗策略研究依赖于可靠的细胞株移植模型。由于其复杂的生物学特性,肺鳞癌移植瘤成功率相较于肺腺癌更低。肺鳞癌细胞株移植过程复杂且困难,需要对各个环节的技巧精准把控,以确保移植模型的质量与可靠性。目前针对肺鳞癌细胞株移植的文献报道仍然稀缺,亟需系统性研究以提高移植成功率。本研究从移植前的精细准备,多种移植方法操作要点,移植后多维度监测与评估,以及移植效果的关键影响因素等方面,分析并总结肺鳞癌细胞株移植技巧。在移植前准备方面,详细探究了细胞株的复苏、培养条件的优化以及实验动物的筛选标准。在移植方法上,对比了皮下移植、原位移植等多种常见方式,明确了每种方法的操作步骤、适用场景以及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策略。在移植后的监测与评估方面,为判断移植效果提供了多角度的依据。通过本研究,旨在为肺鳞癌相关研究提供系统且实用的技术指南,助力提升该领域研究的精准性与有效性。


天山雪莲口服液调控巨噬细胞极化缓解CIA大鼠关节炎症的机制研究

赛米热•麦麦提吐尔荪, 吾布力卡斯木•米吉提, 丛珊, 赵雪, 罗莉
2025, 27(5):  514-521.  doi:magtech.2025.03.18-00001
摘要 ( null )   PDF (41676KB) ( 1 )     

目的:探讨天山雪莲口服液(SIOL)改善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IA)的机制,分析SIOL对巨噬细胞极化和Notch1信号轴的调控作用,旨在为类风湿关节炎(RA)治疗提供新的分子靶点。方法:将60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雷公藤多苷片(TGT)组和SIOL低、中、高剂量组。建立CIA大鼠模型,治疗组分别给予相应剂量的SIOLTGT。观察各组大鼠关节肿胀程度,关节组织病理变化经HEMasson染色显现;ELISA检测各组炎症因子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CD86CD163标志物水平;Western Blot 检测大鼠关节滑膜组织中iNOSArg-1Notch1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关节出现组织受损、组织增生、纤维化及炎症浸润等特征改变,踝关节直径和足趾容积、关节炎指数(AI)、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IL)-IL-6水平及外周血CD86表达和滑膜中iNOSNotch1通路相关蛋白表达占比均升高(P<0.05),IL-10IL-4水平、外周血CD163表达和滑膜中Arg-1表达均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SIOL降低CIA大鼠关节肿胀、血清TNF-αIL-IL-6(除SIOL低剂量组)水平、外周血CD86和滑膜中iNOSNotch1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P<0.05);同时,增加血清IL-10IL-4水平及外周血CD163(除SIOL低剂量组)表达和滑膜中Arg-1表达(P<0.05)。结论:SIOL可有效减轻CIA大鼠关节炎症反应,其机制可能与抑制Notch1信号通路轴调控巨噬细胞极化,抑制促炎细胞因子的分泌有关。


检验检测

尼可地尔片质量分析

吴兆伟, 王琳, 杜凯, 郑洁, 朱莉娜, 朱晓月, 胡琴, 张喆, 吴斌
2025, 27(5):  522-527.  doi:magtech.2025.03.18-00002
摘要 ( null )   PDF (1035KB) ( 1 )     

目的:分析与评价尼可地尔片的质量标准可行性及质量状况。方法:采用法定检验标准对88批尼可地尔片进行检验和统计分析,并采用探索性研究的方式对国内企业生产的尼可地尔片的有关物质、溶出曲线、含量均匀度和含量测定等项目进行了考察与评价。结果:按法定检验标准检验了共88批尼可地尔片样品,合格率100%。通过探索性研究发现相关法定检验标准项目设置不完善,部分方法专属性较差,存在不能准确测定真实含量的问题;部分辅料、生产工艺及包装易导致样品水分增加,影响稳定性。结论:收集到的尼可地尔片与原研制剂存在差距,建议相关企业选择适宜的辅料加强原辅料的水分控制及工艺过程中水分、温度等参数控制并改进包装,以降低杂质产生量;采用区分度高的溶出度控制方法进行质量控制,进行仿制药质量与疗效一致性评价,提高产品质量。目前相关质量标准存在缺陷,建议针对鉴别、有关物质、溶出度、含量均匀度和含量测定项目进行完善。

 

APTT法测定注射用重组人凝血因子Ⅷ中人凝血因子Ⅷ含量的不确定度评定

李爽, 肖斯婷, 曹春然
2025, 27(5):  528-532.  doi:magtech.2024.08.26-00001
摘要 ( null )   PDF (417KB) ( 1 )     

目的:建立测定注射用重组人凝血因子中人凝血因子含量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方法:采用进口注册标准JS20210052中人凝血因子含量测定方法进行测定,同时依据《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1-2012中的相关规定,建立测定人凝血因子的不确定度数学模型,并对不确定度来源进行分析和评定。结果:人凝血因子含量的不确定度来源主要有对照品溶液制备(CV)、供试品溶液制备(VS)、供试品测量重复性(SS)和对照品标准曲线(Ci)、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法(以下简称APTT法)测定注射用重组人凝血因子中人凝血因子含量的合成不确定度为0.880 17 IU·mL-1,扩展不确定度为1.760 34k=2,置信概率为95%)。结论:注射用重组人凝血因子的不确定度贡献主要来源于供试品溶液的配制及标准品的标准曲线制备,而对照品称量和配制的不确定度在本实验中贡献不大,可忽略不计。本研究量化了此测定分析方法的不确定度,所建立的方法适用于APTT法测定注射用重组人凝血因子中人凝血因子含量的不确定度评定。



微信公众号

特辑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