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 中国核心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
  •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等

快速检索引用检索图表检索高级检索

微信公众号

特辑专栏

ISSN:1009-0959     CN:11-4395/R     邮发代号:2-492

主管部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主办单位: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信息中心

投稿网址:http://www.zgyydk.cn   咨询邮箱:yydk@ nmpa.gov.cn   电话:(010)88331994/1997/1995

常设栏目:医药大家谈(院士之问)、亮点(专家)述评、新药进展、论著、综述、中医中药、检验检测、医药要闻、专题笔谈(专栏、专论)、规范与指南(标准与规范、规范与共识)、医药政策解读、智慧监管、管理与实践、医药学教育(交叉人才培养)、讲座(论坛)、学术争鸣、科学人物、用药广角、原著摘要、医药科技事件、书评、图书推介等。

办刊方向:秉承“创新性、先导性、科学性、实效性”的学术理念,聚焦医药发展前沿,立足国内、面向世界报道医药发展动态、研究成果、应用进展,为医药工作者提供学术交流平台。

特别开设:“精准医疗”专栏、“生物信息”专栏、“数字化肿瘤诊疗”专栏、“药物再定位”专栏、“GVP”专栏、“执业药师”专栏、“医药学教育”专栏、“智慧监管”专栏、“医疗器械唯一标识” 专栏等。

读作者对象:面向各级医疗机构、医药科研机构、医药相关企业医药信息管理和研究等方面的科技人员。

当期目录过刊浏览下载排行阅读排行
2025年 第27卷 第8期
监管科学

欧盟老年用药科学监管策略与制度分析

尉海波, 杨悦
2025, 27(8):  753-759.  doi:magtech.2025.04.21-00001
摘要 ( null )   PDF (455KB) ( 0 )     

 随着老年人口比例的不断上升,人口老龄化问题持续加剧,老年人群已日益成为药品使用的核心人群。然而,长期以来该人群在临床试验中的代表性不足,导致用药安全性和有效性数据匮乏,增加了临床决策的不确定性。此外,老年人群的生理异质性、多病共存和多药联用现象加剧了用药管理的复杂性。为应对这些挑战,欧洲药品管理局(EMA)自2011年起实施“老年用药战略”,通过提高临床试验中老年患者的代表性、优化衰弱评估工具、加强剂型适老化设计与药品信息可及性建设,构建完善的风险评估与上市后监测机制,逐步建立了覆盖药品全生命周期的系统性监管框架。本研究系统分析了EMA“老年用药战略”在药物开发、审评及上市后监管方面的应对措施,探讨未来优化老年患者药物可及性和安全性的方向。今后,研究者应结合我国老龄化进程及药品监管现状,借鉴EMA经验,构建适用于中国老年人群的衰弱评估体系,加强对老年人群药品使用的真实世界数据采集与整合;通过制度设计与监管机制的协同发展,构建更加精准、可持续的老年用药监管体系。

  

新法律法规背景下我国药品网络销售现状及监管情况分析

唐菀晨, 强文佳, 吴欣然, 赵亮, 刘洋
2025, 27(8):  760-765.  doi:magtech.2025.03.14-00006
摘要 ( null )   PDF (804KB) ( 0 )     

目的:通过梳理分析2019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和2022年《药品网络销售监督管理办法》施行后我国药品网络销售现状及监管情况,发现问题并提出建议,以供监管部门和业内参考。方法:收集整理20052024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数据、药品监督管理统计年度数据、《中国药品监督管理统计年鉴》数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数据,使用Microsoft Excel 2010 SPSS 27.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新法律法规实施后,我国药品网络销售行业蓬勃发展,各级药品监管部门加大了日常监管和行政执法力度,加强网售药品的质量安全保障。同时,由于药品网络销售具有虚拟性、隐蔽性、跨地域性等特点,对监管工作提出了新要求。结论:建议建立协同机制,完善监管体系;创新监管手段,提升监管效能;加强平台管理,推动行业自律;加强培训与宣传,促进社会共治,进一步推动药品网络销售行业健康发展。


研究进展

线粒体动力学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李宏玉, 纪成业, 郭旺, 李洪欣, 聂绮雯, 唐强
2025, 27(8):  766-773.  doi:magtech.2025.05.05-00001
摘要 ( null )   PDF (545KB) ( 0 )     

急性心肌梗死(AMI)常通过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实现冠脉血流再通,但再灌注可能诱发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这一病理过程与线粒体功能紊乱密切相关,其中线粒体作为心肌细胞代谢与能量供应的核心细胞器,其动力学平衡在MIRI中发挥关键调控作用。线粒体动力学系统主要包括融合与分裂两大形态变化过程,以及依赖细胞骨架的转运活动,三者均由GTP酶家族精密调控。融合过程依赖线粒体融合蛋白Mfn1/2和视神经萎缩蛋白OPA1,而分裂由发动蛋白Drp1及其受体Fis1Mff等协同调控。Drp1活性受磷酸化、小泛素相关修饰(SUMO)、泛素化等多种翻译后修饰动态调节,其异常激活可导致线粒体过度分裂并触发细胞凋亡。OPA1通过维持线粒体嵴结构完整性,从而保障呼吸链超复合物(RCS)的组装与功能。线粒体亦可通过细胞微管系统或隧道纳米管进行细胞间转运,参与能量代谢代偿性调节。在MIRI病理条件下,氧化应激、钙超载及mPTP持续开放等关键事件可破坏线粒体动力学稳定,形成恶性循环,加重心肌损伤。目前尽管已有研究初步揭示了线粒体动力学在MIRI中的作用,但其分子调控网络尚未系统阐明。本研究聚焦线粒体动力学核心机制及其在MIRI中的病理作用,旨在为解析MIRI机制提供新依据。未来需整合多组学与动态可视化技术,揭示其时空特异性调控规律,为临床防治MIRI提供新靶点。

  

中药多糖通过肠道降低胆固醇机制的研究进展

朱哲, 何红丽, 赵荣, 李希芮, 罗丹, 孙晓菲
2025, 27(8):  774-779.  doi:magtech.2025.02.13-00001
摘要 ( null )   PDF (432KB) ( 0 )     

高胆固醇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中药是降胆固醇或辅助降胆固醇的主要手段之一。研究表明多糖是中药发挥降胆固醇作用的一个主要活性成分,目前的发现表明其可通过影响肠道调控胆固醇的水平而发挥降低胆固醇的作用。本综述总结了中药多糖通过肠道降胆固醇的5个机制,包括通过多糖对胆固醇的包裹抑制胆固醇吸收;通过直接或间接抑制脂质消化酶的活性或与胆固醇的结合减少游离胆固醇的释放;通过与胆汁酸相互作用抑制胆汁酸-胆固醇胶束的形成;通过影响肠道胆固醇转运蛋白抑制胆固醇的吸收;通过调控肠道微生物对胆固醇的利用降低胆固醇。上述机制可为中药降脂作用的研究提供思路,并为中药多糖的进一步开发提供参考。


中医药调控M1/M2巨噬细胞极化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研究进展

马麦丽娜, 李喜媛, 马晓飞, 雷海桃, 高韵奇, 田雪梅, 王海东, 李伟青, 陈平, 杨彩红
2025, 27(8):  780-785.  doi:magtech.2025.03.18-00006
摘要 ( null )   PDF (735KB) ( 0 )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作为慢性系统性自身免疫病的典型代表,其核心病理特征表现为滑膜组织反复持续的炎症反应。巨噬细胞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调节免疫反应、参与机体的防御和修复等多种功能,凭借其表型可塑性在免疫稳态调控中发挥枢纽作用,并且其在不同的微环境下极化为促炎的M1型巨噬细胞和抑炎的M2型巨噬细胞。M1M2处于相互制约的平衡状态,两者的动态平衡构成滑膜微环境稳定的基础。这种对立制约的关系与中医学的核心理论“阴阳平衡”有异曲同工之妙。近年来,随着对巨噬细胞极化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中医药以其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综合作用调节巨噬细胞不同表型的极化,在RA治疗中发挥关键作用。基于此,本研究概述了巨噬细胞极化在RA中的作用,并总结了中药提取物、中药活性成分及中药复方通过调控M1/M2巨噬细胞极化治疗RA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寻找RA潜在的新型靶向疗法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并为其的临床研究和药物研制提供新的思路。


临床医药

肺泡灌洗液肝素结合蛋白对创伤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诊断价值

龚琦, 冯贵龙, 甘红英, 孟俊萍
2025, 27(8):  786-791.  doi:magtech.2025.01.25-00001
摘要 ( null )   PDF (574KB) ( 0 )     

目的:探究肝素结合蛋白(HBP)对创伤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病情的预测价值。方法:纳入202312月至202412月收住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急诊重症监护室的52例创伤患者,根据是否出现ARDS及严重程度分为非ARDS组、合并ARDS轻度、中度和重度组;所有创伤患者在入院72 h内收集血液检测HBP,所有创伤患者均完善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留取肺泡灌洗液(BALF)检测HBP水平,并收集一般信息及相关化验结果。结果:纳入的创伤患者中并发轻度ARDS患者6例,并发中度ARDS 21例,并发重度ARDS 8例,未并发ARDS的创伤患者17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创伤非ARDS组与并发ARDS组间+BALF HBP水平及12项相关化验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有统计学差异的指标筛选后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降钙素原(OR=17.88695%CI1.135281.883P=0.040)与BALF HBPOR=1.10695%CI1.0041.220P=0.042)均为创伤患者发生ARDS的独立危险因素。BALF HBP诊断创伤早期合并ARDSROC曲线下面积为0.86695%CI0.7690.962),敏感性62.9%,特异度94.1%。结论:肺泡灌洗液HBP是创伤后并发ARDS有价值的预测指标,且与创伤后ARDS病情严重程度相关。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改善腹膜透析治疗效果的研究

邢欢, 李嵘, 陈盼盼
2025, 27(8):  792-796.  doi:magtech.2025.02.19-00001
摘要 ( null )   PDF (399KB) ( 0 )     

目的:探讨终末期肾病患者采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对腹膜透析治疗效果的改善作用。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20221月至20231月期间收治的80例终末期肾病患者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运用自动化腹膜透析技术,观察组接受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对比两组治疗总有效率、肾功能指标、炎症因子指标、免疫功能指标、生活质量评估分、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00%)高于对照组(80.00%)(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肾功能指标(尿素氮、内生肌酐、血清肌酐)、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降钙素原、白细胞介素-6)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而免疫功能指标(CD3+CD4+)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且心律失常、高钾血症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终末期肾病患者采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仪器治疗,可提高总有效率,促进肾功能恢复,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改善免疫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且可防范并发症,临床开展价值显著。


基于肝脾心同调及通因通用理论诊治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证经验

张成明, 鱼涛, 杨洋
2025, 27(8):  797-800.  doi:magtech.2025.02.19-00002
摘要 ( null )   PDF (445KB) ( 0 )     

肠易激综合征是临床高发的功能性胃肠病,腹泻型是其主要临床类型,中医将其主要归于“泄泻”“腹痛”等范畴。鱼涛主任医师经多年临床经验对于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arhea i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D)有深刻的认识和体会,总结IBS-D发病具有“五更泻”、易反复、受情绪及外界环境影响、安慰剂治疗有效等临床特征。肝郁脾虚、气滞湿阻是IBS-D的主要病机,肝郁脾虚湿阻为其病之本,气滞为其病之标,治疗IBS-D应标本兼治,治本以健脾化湿、理气疏肝为法;治标以通因通用为基本原则,创新性提出从风论治、从心肝脾论治、通补兼施、通因通用。临床采用缓急止泻汤治疗IBS-D效果明显。


马来酸阿塞那平新型口腔黏附膜的制备与评价

潘岩, 张海滨, 孙艳竹, 刘洪卓, 李燃彤, 刘颖, 江翊国
2025, 27(8):  801-807.  doi:magtech.2025.03.11-00002
摘要 ( null )   PDF (2936KB) ( 0 )     

目的:研究开发两种新型马来酸阿塞那平(asenapine maleateASM)口腔黏附膜剂,包括自纳米乳型口腔膜(ASM@SNE-OMFs)和纳米晶型口腔膜(ASM@NC-OMFs),以改善该药物在舌下递送过程中的溶出性能、生物利用度及患者服药依从性。方法:分别采用自乳化法与湿法研磨法制备ASM自纳米乳(SNEDDS)和纳米晶混悬液,并通过溶剂浇铸法制备成两种口腔黏附膜。系统评价膜剂的外观、厚度、机械性能、黏附性能及药物体外溶出行为,并对成膜性和药物分布状态进行表征分析,包括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药物分布状态及结晶情况。结果:两种膜剂外观均匀光滑,厚度约165 μm,具备良好的口腔停留能力,黏附时间均超10 min,黏附力为0.44~0.51 N,机械性能优良。纳米晶膜抗张强度与断裂伸长率更佳。SEM显示药物在膜中分布均匀,无明显结晶析出,体外释放性能良好。结论:ASM自纳米乳型与纳米晶型口腔黏附膜具备优良的成膜性、机械强度和黏附性能,可有效提高药物溶出速率与舌下吸收效率,为ASM提供可行的舌下给药替代方案,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中医中药

基于铁死亡机制探讨中医药治疗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改善作用

陈力菡, 吴民民, 宋文婧, 马浛雯, 裴欣宇, 朱路文
2025, 27(8):  808-813.  doi:magtech.2025.02.10-00003
摘要 ( null )   PDF (463KB) ( 0 )     

缺血性脑卒中作为一种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其特征性病理变化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IRI)。铁死亡作为一种新兴的调控性细胞死亡形式,其主要特征是铁依赖的脂质过氧化物清除受损或过度积累。与传统的细胞死亡方式相比,如凋亡、坏死和自噬,铁死亡在细胞形态和功能上有着明显的不同。相关研究表明,铁死亡在缺血性脑卒中的细胞损伤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因此,抑制铁死亡成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和减轻CIRI研究的关注焦点。针刺、中药以及运动干预可通过不同途径来抑制铁死亡的发生,如降低脑内铁离子或脂质过氧化物的堆积、调节铁死亡相关蛋白的表达等,在减轻CIRI方面均显示出积极效果。除了铁死亡,缺血性脑卒中存在多种其他细胞死亡途径。结合多种细胞死亡途径的多靶点治疗策略,可减轻CIRI损伤。因此,探索多靶点联合抑制策略以减轻CIRI后脑神经细胞的损伤具有重要意义。未来研究需进一步揭示不同细胞死亡途径之间的内在联系,并验证这一策略在临床试验中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中药及其有效成分在治疗肝纤维化中的作用

李开楊, 杨梅, 卢娜, 田蓉, 赵一鸣, 唐东, 杨秀菊, 王子魁, 赵琦
2025, 27(8):  814-820.  doi:magtech.2025.02.23-00002
摘要 ( null )   PDF (600KB) ( 0 )     

肝纤维化(HF)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现代医学尚缺乏针对HF的靶向治疗方案,而中医药在治疗HF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近年来,网络药理学通过建立“药物-疾病-靶点-通路”网络关系,可以从多个角度探索中药在疾病预防和治疗中作用的分子机制,预测作用药物的药理机制,比传统研究更全面更深入,有助于发现新的治疗靶点和通路。另外,网络药理学在药物评价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网络药理学可综合评估药物疗效和安全性,分析药物对肝纤维化相关靶点的作用及潜在脱靶效应,帮助理解药物作用机制,优化联合用药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未来,随着实验方法、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不断发展,中药治疗HF的活性成分、靶点、作用机制和药效学物质基础将得到更全面的挖掘,进而开展更为深入的研究,为中药临床治疗HF提供有力依据。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实验验证探索荷叶治疗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机制

任前军, 李素, 陈雨晴, 孟效祖, 陆炜琴, 刘旭东, 赵晓芳
2025, 27(8):  821-831.  doi:magtech.2025.02.23-00003
摘要 ( null )   PDF (41395KB) ( 0 )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探索中药荷叶治疗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etabolic dysfunction associated fatty liver diseaseMAFLD)的潜在作用机制并进行验证。方法:使用中药系统数据库及分析平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 database and analysis platformTCMSP)、Uniprot数据库搜集和匹配中药荷叶的活性成分和相应靶点,采用人类基因综合数据库(GeneCards)、人类孟德尔遗传(online Mendelian inheritance in manOMIM)数据库预测MAFLD靶点基因,利用在线交集工具(Venny 2.1)获取药物与疾病的交集靶点;使用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关系网络,导出文件后在软件(Cytoscape 3.7.2)中输出核心靶点和构建“中药成分-靶点-疾病”可视化网络图;将核心靶点进行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功能和通路的富集分析;使用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ational center of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NCBI)数据库中基因表达矩阵数据进行核心基因的差异分析及回归曲线分析验证,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结果筛选差异显著的基因进行分子对接以评估成分与靶点基因的稳定性;同时,通过成分干预人肝癌细胞株G2型(hepatocellular carcinomas G2HepG2)细胞脂肪变性模型后测定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共获得中药荷叶活性成分14个,包括槲皮素、儿茶酸、异鼠李亭等;成分所对应的靶点有177个,疾病对应的靶点有274个,“药物-疾病”交集靶点9个;核心靶点在String数据库中的蛋白相互作用表明荷叶成分可能作用于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热休克蛋白-β1heat shock protein beta-1HSPB1)、中性粒细胞胞浆因子1neutrophil cytosolic factor 1NCF1)、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αPPARA)、过氧化物酶体激活物受体δ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 δPPARD)、血清对氧磷酶(paraoxonasePON1)、脂肪酸合成酶(fatty acid synthaseFASN)等多个靶点;基因的信号通路分析表明,核心基因可能参与调控FoxO、酪氨酸激酶-信号传导子及转录激活子(Janus tyrosine kinase-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JAK-STAT)、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s activated receptorsPPAR)、基因组丝氨酸和苏氨酸的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肠道炎症等相关信号通路;基因表达数据分析表明在对照组与实验组中最具有显著性的基因是IL6IL10FASNPPARA等,其中只有IL6IL10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在90%以上;通过分子对接分析得到成分槲皮素与IL6IL10的稳定性较好;细胞实验结果显示不同浓度的槲皮素在干预HepG2细胞脂肪变性模型后,蛋白IL6的表达水平呈浓度依赖性降低。结论:中药荷叶治疗MAFLD的炎症及脂质沉积,其机制可能与槲皮素调控IL6IL10等蛋白表达有关。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细胞实验探究青风藤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附着点炎的作用机制

欧阳博慧, 窦乘华, 阳建伶, 苏德美, 周春逢, 韦大成
2025, 27(8):  832-839.  doi:magtech.2025.01.25-00002
摘要 ( null )   PDF (13157KB) ( 0 )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联合细胞实验,探讨青风藤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附着点炎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TCMSP/BATMAN等传统中医药数据库及分析平台,对青风藤的活性成分及潜在作用靶点进行筛选汇总,在数据库 OpenTargets /DrugBank/GeneCards检索AS相关靶点,汇总后构建化合物靶点-疾病维恩图,得到药物靶点与疾病靶点间的交集靶点列表;运用Cytoscape 3.9.1软件绘制药物-活性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图。通过STRING数据库与获得蛋白互作关系(PPI),以筛选交集靶点中的核心靶点。使用R 4.2.1软件clusterProfiler包进行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探究青风藤对AS的潜在作用机制,并通过Cytoscape构建药物-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图;利用分子对接验证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实验验证以BALB/c小鼠成纤维细胞(FLS)及IL-诱导的小鼠FLS为研究对象,分为空白对照组、IL-组、阳性药物组,ELISAWestern blot法检测网络药理学预测的关键靶点。结果:基于网络药理学筛选出青风藤活性成分22个、靶点582个,疾病相关靶点770个,共有靶点101个;GO功能富集分析得到生物过程BP条目1 379个,细胞组成CC条目14个,分子功能MF条目96个;KEGG富集到153条显著的信号通路;分子对接显示青风藤的主要活性成分(山柰酚、千金藤啶碱、青藤碱、藏花酸等)与核心靶点IL6TNFIL1βPTGS2等均具有较好的亲和力。实验部分:选取青风藤主要活性成分青藤碱对IL-诱导的FLS进行干预,ELISA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IL-诱导组比较,阳性药物组中的TNF-αPTGS2Bcl-2IL-17表达降低,且PTGS2Bcl-2表达呈剂量依赖性,而Bcl-2显著升高(P0.01),MMP9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青风藤中的主要成分SIN可能通过下调PTGS2Bcl-2IL-17等为代表的核心靶点和调控通路抑制炎症反应、诱导细胞凋亡从而多途径协同作用于AS附着点炎的治疗。


三七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网络药理学分析

魏鹏程, 王荣洁, 关智宇
2025, 27(8):  840-846.  doi:magtech.2025.01.09-00005
摘要 ( null )   PDF (16092KB) ( 0 )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的理论框架,深入探讨三七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发挥作用的机制。方法:利用TCMSP数据库对三七主要活性成分和作用靶点进行筛选,应用GeneCardsOMIM数据库对骨质疏松性骨折相关靶点进行预测,使用微生信在线平台制作维恩图,利用Cytoscape软件绘制中药-成分-疾病-靶点调控网络获取共同靶点。基因本体富集分析(GO)以及基因相互作用通路分析(KEGG)是通过R语言和 Bioconductor 平台来进行。结果:三七对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主要是通过7种有效成分,128个作用靶点起作用。其中主要活性成分为β-谷甾醇、豆甾醇、槲皮素、人参皂苷Rh2等;主要核心靶点有AKT1IL6TNFTP53等;重点通道有动脉粥样硬化信号通道,大肠癌信号通道,肿瘤蛋白多糖信号通道,白介素-17信号通道,TNF信号通道等。结论:网络药理学揭示了三七在治疗性骨质疏松骨折方面的特性,这些特性体现在其多成分、多靶点和多通路的作用机制上,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加味四妙散与中草药外敷对比秋水仙碱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Meta分析

赵梁, 李佳睿, 赵博言, 孙树德, 杜丽坤
2025, 27(8):  847-853.  doi:magtech.2025.01.09-00006
摘要 ( null )   PDF (2109KB) ( 0 )     

目的:旨在全面评估加味四妙散联合中草药外敷相较于单独应用秋水仙碱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疗效及其安全性的优势。方法:系统检索PubMed、中国知网(CNKI)、维普(VIP)、万方(Wanfang)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搜索加味四妙散联合中草药外敷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时间范围为20001月至202410月。按照Cochrane手册的指南对收集的文献数据进行偏倚风险评估,并利用RevMan 5.4软件进行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的11篇文献中共涉及1 014名受试者。经Meta分析:加味四妙散联合中草药外敷的总有效率优于单用秋水仙碱,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R=1.1395%CI=1.081.18P0.000 01);降低VAS评分(MD=-1.1095%CI=-1.25~-0.96),UAMD=-98.7395%CI=-117.66~-79.80),ESRMD=-6.1495%CI=-8.00~-4.28),CRPMD=-5.7995%CI=-10.48~-1.11)的效果高于单用秋水仙碱(P0.05);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单用秋水仙碱(RR=0.0495%CI=0.020.12P0.000 01)。结论:加味四妙散联合中草药外敷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疗效和安全性均优于秋水仙碱,后续仍需开展更多大样本、多中心、高质量临床RCT研究来证实上述结论。


潜阳育阴颗粒修复脑卒中后血脑屏障的机制研究

刘燕, 秦琪, 马飞, 吴洋, 吴慧敏, 彭婉慧, 吴明华, 朱元
2025, 27(8):  854-862.  doi:magtech.2025.03.18-00005
摘要 ( null )   PDF (29557KB) ( 0 )     

目的:探讨潜阳育阴颗粒通过调节炎症因子修复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促进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SD雄性大鼠,通过大脑中动脉阻塞(tMCAO),阻塞时间90 min,建立AIS模型,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潜阳育阴颗粒低/高剂量组。治疗7天后,进行行为学评估、苏木精-伊红染色(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免疫荧光(ImmunofluorescenceIF)、蛋白印迹(western blotWB)及转录组学分析,转录组学测序数据采用DESeq2软件进行差异基因分析(Version 1.38.3,软件对各个样本基因的数目进行标准化处理,采用basemean 值来估算表达量),计算差异倍数,并采用NB(负二项分布检验的方式)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并通过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富集分析(KEGG)进一步探讨其作用机制。结果:与模型组相比,潜阳育阴颗粒剂量依赖性改善神经功能缺损(P0.05)。IF显示,潜阳育阴颗粒明显上调ZO-1P0.01)和Occludin表达,修复BBB,并提高抗炎因子HO-11.9倍,P0.05)和Nrf2水平。WB表明,潜阳育阴颗粒上调HO-1并下调NF-κBP0.01)。转录组学分析发现91个共有差异基因,涉及细胞衰老、吞噬体、坏死性凋亡等炎症相关通路。结论:潜阳育阴颗粒通过抑制炎症、修复BBB促进AIS后神经功能恢复,其机制与调控炎症通路相关,为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从肾虚血瘀论治男性性功能障碍验案三则

邰杨, 金悦, 周琳, 陶方泽
2025, 27(8):  863-867.  doi:magtech.2025.01.09-00004
摘要 ( null )   PDF (454KB) ( 0 )     

男性性功能障碍是男科常见疾病,涉及早泄、勃起功能障碍、睡眠相关性痛性勃起等诸多疾病,临床表现各不相同,但都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男性性功能障碍患者常因讳疾忌医,多导致病程漫长,病情纠缠难愈,临床可表现出肾虚、血瘀、肝郁、湿热等诸多证候,亦可无证可辨。陶师得曾庆琪教授诊治男科疾病之精髓,同时结合临床实际,总结经验,提出肾虚与血瘀是男性性功能障碍之根本,临证时需以肾虚血瘀为眼,以补肾益精药配以活血药,灵活运用补肾活血之法,方为正途。陶师临床诊治能够从整体入手,辨证论治,抓住重点,兼顾他证,为男性性功能障碍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思路与方法。

 

医药信息学

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治疗肺病研究中的应用现状

甘春梅, 程紫君, 张春强, 章新友
2025, 27(8):  868-872.  doi:magtech.2025.02.10-00004
摘要 ( null )   PDF (540KB) ( 0 )     

通过检索分析近10年发表的有关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治疗肺病研究中的应用文献,旨在为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治疗肺病研究中的进一步应用提供参考与借鉴。在中国知网首页中,勾选学术期刊和学位论文选项,采用主题词“数据挖掘”AND“中医治疗”AND“肺”进行高级检索,经过人工评阅与筛选,去除与主题不相符的文献,对获取的文献运用Excel建立数据库,并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文献进行整理归纳与分析。共检索到相关文献81篇,经评价与筛选纳入有效文献79篇;数据挖掘技术主要应用于用药规律和对名中医治疗肺病经验的挖掘;常用的数据挖掘软件有ExcelSPSS系列,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古今医案云平台等;主要数据挖掘算法有关联规则、频次分析、聚类分析、因子分析和复杂网络等。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治疗肺病的研究中有了诸多方向的应用,但对中医治疗肺病的药物作用机制和病理病机等方向的研究不够多,应当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为提高中医治疗肺病疗效提供更可靠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