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 中国核心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
  •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等

快速检索引用检索图表检索高级检索

本期目录

2024年 第26卷 第10期

专栏:药物临床试验

药物临床试验研究中心筛选量表的编制与验证研究

陈春华, 张高小, 于沛, 单璐琛
2024, 26(10):  957-963. 
摘要 ( 40 )   PDF (1388KB) ( 37 )     

目的:设计可量化的药物临床试验研究中心筛选评估量表,并进行实践验证,以提高药物临床试验研究中心的筛选质量。方法:文献研究结合行业专家意见,构建药物临床试验研究中心筛选的指标体系,设计其筛选评估量表。以SPSS软件统计分析量表信度水平,专家评价法评估量表的内容效度水平。量表应用于创新药TBN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的期临床试验中以验证其可行性。结果:初步构建的《研究中心筛选评估量表》共有4个维度、26个指标。量表预评估阶段共收集41家研究中心数据,Cronbach α系数为0.939,信度水平较高;内容效度水平0.84,效度水平较高;删减效度水平较差的5个指标后,正式量表最终保留4个维度21个指标。在TBN治疗ALS期临床试验中开展正式量表的具体实施,有74家研究中心可开展ALS项目;Cronbach α0.927,信度水平较高。按照量表评分将研究中心分为高分组、中分组、低分组,对比并分析4家研究中心试验进度与质量情况,结果表明高分组研究中心试验进度更快,试验质量问题如知情同意书签署不规范、安全性事件漏报迟报、试验药品超温或分发接收有误的发生率更低。结论:通过实例检验,可量化的《研究中心筛选评估量表》对临床试验研究中心的筛选质量管理具有参考价值。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建立“多学科诊疗模式的Ⅰ期新药临床试验病区”的思考与探索

李蒲, 雷灏, 张成, 饶希, 黄世博, 曹端文, 周江玲, 许重远, 温金华
2024, 26(10):  964-968. 
摘要 ( 36 )   PDF (480KB) ( 21 )     

新药研发的高质量发展是全民健康的重要保障。近年来,我国的新药研发发展方兴未艾,新药临床试验的发展日新月异。期临床试验研究作为新药研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新药的安全性和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具有重要价值。传统的期临床试验病区管理模式在医疗管理相关制度流程、急救保障体系、质量管理体系、医生团队综合能力、护理团队临床实践能力等方面尚待完善,如何构建高质量发展的期临床试验管理体系和运行模式是当前亟需面对的挑战和问题。本研究结合我院期新药临床试验病区运行经验,提出“多学科诊疗模式的期新药临床试验病区”运行模式概念,倡导多专业领域的研究医师、研究护士团队与研究药师共同组建高质量的多学科诊疗模式研究团队,把控新药期临床试验的各个关键核心环节,确保对新药毒副反应与疗效的科学评价,保障新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的精准,维护患者的利益与安全。本研究认为,“多学科诊疗模式的期新药临床试验病区”目前虽仍在探索阶段,必将为新药期临床研究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监管科学

粉液双室袋产品质量风险分析与生产质量管理探讨

胡小娟, 白小琼, 李珊, 芮雪, 胡士高
2024, 26(10):  969-974. 
摘要 ( 30 )   PDF (654KB) ( 27 )     

目的:针对粉液双室袋产品的包装结构和工艺特点,识别该类产品生产质量主要风险点,为保障粉液双室袋产品安全性、有效性、质量可控性提供参考建议,促进相关生产企业生产质量管理水平提高。方法:通过分析国内外粉液双室袋产品的研究现状,基于粉液双室袋产品关键质量属性和工艺特点,结合现有法规及技术要求,剖析粉液双室袋产品在生产质量管理过程中存在的质量风险。结果:粉液双室袋产品在包装容器(材料)、焊接结构、灭菌干燥、无菌分装和无菌保证等方面存在特有风险。结论:相关企业应从加强包装容器(材料)研究、提升设施设备性能、强化生产工艺控制、提高无菌保证水平等方面制定策略,不断提高质量风险管理意识,持续提升粉液双室袋产品生产质量管理水平。

 

监护仪不良事件分析及比例失衡法在风险信号检测的应用

黄琳 李霞 杨建卫 玄怡 刘佃利 王成岗
2024, 26(10):  975-980. 
摘要 ( 28 )   PDF (458KB) ( 28 )     

目的:探索比例失衡法在监护仪不良事件风险信号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利用山东省医疗机构2022年报告的监护仪不良事件数据,采用比例失衡法中的比例报告比法(PRR)、报告比值比法(ROR)、贝叶斯置信度递进神经网络法(BCPNN)和费舍尔精确检验(RFET4种方法检测监护仪不良事件风险信号。结果:监护仪不良事件主要是材料破损(包括导联线断裂和血压袖带破损漏气等)和采集捕获问题(主要是血氧探头问题),二者合计占比为51.2%。应用PRRRORRFETBCPNN 4种方法挖掘不良事件风险信号,按注册证编号分析,以上4种方法分别发现监护仪不良事件风险信号13个、8个、5个和5个;按注册人分析,以上4种方法分别发现不良事件风险信号6个、5个、5个和5个。结论:不良事件风险信号检测可发现医疗器械产品注册人与不良事件间可能存在的因果关系,便于早期预警。应用比例失衡法挖掘监护仪不良事件风险信号,可以发现风险企业(或注册证编号)和不良事件间的关联。

 
研究进展

转运蛋白介导黄酮类化合物葡萄糖醛酸化产物的研究进展

戎怿, 姜凯迪
2024, 26(10):  981-988. 
摘要 ( 25 )   PDF (528KB) ( 54 )     

黄酮类化合物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一类物质,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包括预防及治疗癌症、心脑血管疾病、骨质疏松等。然而,多数黄酮类化合物在口服给药后的生物利用度低,限制了药物的开发和临床应用。国内外诸多学者对其吸收代谢机制进行了研究,发现药物转运蛋白与黄酮类化合物及其主要代谢产物——葡萄糖醛酸化结合物的相互作用是影响其体内生物利用度的主要因素之一。本研究总结了有关摄取和外排转运蛋白与黄酮类化合物及其葡萄糖醛酸代谢产物转运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概述了与其相关的文献,以期为提高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利用度和临床合理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当归多糖的提取纯化及其结构和活性的研究进展

杨玥, 王欣, 刘富仙, 杨更强, 李启杨, 张利英,
2024, 26(10):  989-1001. 
摘要 ( 21 )   PDF (797KB) ( 30 )     

当归具有调血补血、舒经活络、润燥滑肠及通便等功效,被称为“补血圣药”。从当归中分离出的多糖成分是其重要的活性物质之一。功能研究表明,当归多糖具有免疫调节、帮助造血、抑制肿瘤生长、抗氧化及抗衰老等多种药理学活性。结构研究表明,当归多糖的结构是其生物学活性的基础。此外,不同的提取、分离及纯化方法对当归提取物中多糖的含量和纯度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进而影响其生物学活性和临床应用效果。本研究通过查阅、分析及总结国内外相关文献和研究,就当归多糖的提取和纯化方法进行综述,系统总结当归多糖的组成和结构,并对当归多糖的免疫调节、抗肿瘤、诱导造血、抗氧化及抗衰老等生物学活性进行综述,以期为当归多糖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理论支持。


不同喂养方式早产儿血清叶黄素水平对视感知发育影响的研究进展

吴红云, 黄郁波, 胡莉群, 李莉
2024, 26(10):  1002-1008. 
摘要 ( 24 )   PDF (490KB) ( 34 )     

早产儿由于过早脱离母体,可能面临视感知发育不良的问题,及早干预是减少这种发育不良的有效手段。通过饮食喂养增加早产儿对某些关键营养素的摄入,是实现早期干预的方法。研究表明,叶黄素和玉米黄质在视觉和认知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叶黄素无法自身合成,必须通过饮食获取,因此早产儿的喂养方式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综述叶黄素的生化特性、不同喂养方式下早产儿血清叶黄素水平的差异,以及叶黄素水平对其视感知发育的影响,以期为早产儿视感知发育障碍的干预提供新的视角和参考。

 

计算机视觉技术在微创腹部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王子政, 马玉丹
2024, 26(10):  1009-1013. 
摘要 ( 17 )   PDF (428KB) ( 11 )     

计算机视觉技术作为人工智能的一个重要分支,近年来在微创外科领域得到了广泛关注。在具体应用中,计算机视觉技术能够实时分析术中视频,自动识别各种手术器械,确保医生在手术过程中能够准确无误地使用工具,降低因操作失误引发的风险。同时,动作识别技术能够实时监控手术步骤,判断操作是否符合规范。这一过程不仅为外科医生提供了即时反馈,也为手术团队的协作提供了支持,提升了整体手术效率。此外,计算机视觉技术还可用于手术持续时间的预测,优化手术室安排和资源配置,而在手术过程中,具备纱布实时检测功能,能够有效识别是否有物品遗留在患者体内,及时发出预警,从而避免潜在的医疗错误。这种智能监控机制为手术的安全性提供了更为可靠的保障。当前计算机视觉技术在微创外科应用中仍面临一些挑战,例如在不同手术环境下的适应性和算法的准确性等方面仍需要进一步完善,仍存在一定的伦理和隐私问题,在政策和法规方面也尚在完善中,但该技术的引入无疑为微创腹部外科手术带来了新的机遇。本研究在梳理计算机视觉技术在微创腹部外科手术中的工具器械检测应用、解剖结构检测应用、手术操作动作识别与阶段识别、安全监控预警等方面应用实践的基础上,探讨该技术的发展现状,从不同角度展示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发展潜力,并提出问题和应用挑战,以期为计算机视觉技术在微创腹部外科手术中的应用研究提供参考。


临床医药

编织钢丝绳重建外侧壁结合PFNA治疗A3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张旭, 王永祥, 毛华杰,
2024, 26(10):  1014-1018. 
摘要 ( 36 )   PDF (5711KB) ( 48 )     

目的:探讨编织钢丝绳重建外侧壁结合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治疗A3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62022年通过PFNA治疗的A3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52例,随机分成两组,其中A组患者采用编织钢丝绳重建外侧壁结合PFNA治疗,共26例(男性14例,女性12例);B组患者单纯采用PFNA治疗,共26例(男性12例,女性14例);分别完成2年随访。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术后15 d数字评价量表疼痛评分(NRS)、内侧壁复位质量、尖顶距、头颈螺钉位置、住院天数、骨折愈合时间、内固定失败例数、术后完全负重时间以及随访终期髋关节功能评分(Harris评分)。结果:A组与B组患者在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术后15 d疼痛评分、内侧壁复位质量、尖顶距、头颈螺钉位置及住院天数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为(8.42±3.23)周,内固定失败2例,术后完全负重时间为(37.29±4.54 d,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优良率为84.62%B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为(13.58 ± 3.92)周,内固定失败8例,术后完全负重时间为(53.61±8.71 d,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优良率为57.69%A组与B组在骨折愈合时间、内固定失败例数、术后完全负重时间及髋关节功能优良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编织钢丝绳重建外侧壁结合PFNA治疗A3型股骨转子间骨折较单纯使用PFNA临床疗效更好,内固定失效发生少。

  

四孔单向式全腔镜下解剖性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肺癌的临床疗效研究

黄千长
2024, 26(10):  1019-1022. 
摘要 ( 22 )   PDF (2939KB) ( 16 )     

目的:探讨四孔单向式全腔镜下(TTS)解剖性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肺癌患者的效果及对并发症、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5月至20235月于我院治疗的80例早期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40例。A组行四孔单向式TTS解剖性肺叶切除术治疗,B组行三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TTTL)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术期指标、手术前后肺功能指标[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用力肺活量(FVC)、最大通气量(MVV)]、应激指标[白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并发症发生率。结果:A组患者术中失血量相较于B组患者更低,手术用时、住院时长相较于B组患者更短(P<0.05);A组患者术后3个月FVCDLCOMVV水平相较于B组患者更高(P<0.05);术后1 dA组患者血清IL-10TNF-αCRP水平相较于B组患者更低(P<0.05);A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5.00%2/40),相较于B组患者(22.50%9/40)更低(P<0.05)。结论:相较于TTTL治疗早期肺癌患者,经四孔单向式TTS解剖性肺叶切除术治疗可进一步优化围术期指标,减少并发症,且对机体产生的应激反应更轻微,对肺功能影响更小。

  

以急诊为主导的路径优化对STEMI患者救治效果的影响

于晓玲, 张倩, 温慧, 李海玲
2024, 26(10):  1023-1027. 
摘要 ( 15 )   PDF (481KB) ( 21 )     

目的:探讨优化以急诊为主导的救治路径对缩短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救治时间、提升救治效果和家属满意度的影响。方法:20235月起优化救治路径,便利选取202211月至20234月我院收治的STEMI患者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救治路径;20235~10月我院收治的STEMI患者为研究组,采用优化后的急诊主导路径。比较两组患者的救治时间、救治效果和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患者首次医疗接触至导丝通过(FMC-to-W)时间、FMC至首份心电图时间、诊断下达至激活急诊导管室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院内病死率、住院时长和院内心血管意外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家属满意度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优化以急诊为主导的救治路径可显著缩短STEMI患者的救治时间,提升救治效果和满意度。


检验检测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的柴桂颗粒作用机制与质量标准研究

余金兰, 李思琪, 朱屹韬, 王五兵, 康国娇, 陈凌云
2024, 26(10):  1028-1036. 
摘要 ( 27 )   PDF (8705KB) ( 24 )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研究柴桂颗粒的作用机制,并建立质量标准。方法: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筛选柴桂颗粒的主要活性成分,探索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有效靶基因位点,对活性成分与主要靶点的结合能力进行分子对接验证。同时以对该方的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主要化学成分研究为依据进一步确定含量测定指标成分,采用薄层鉴别(TLC)法对葛根、防风、陈皮、蜜麻黄、羌活、法半夏进行定性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法测定葛根素含量。结果:筛选得到槲皮素、3beta-Hydroxy-24-methylene-8-lanostene-21-oic acid、柚皮素等活性化合物,SRCTP53MAPK1等关键靶点,通过调控脂质和动脉粥样硬化等通路协同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分子对接显示关键靶点与活性成分大多具有较好的结合能力。TLC鉴别斑点清晰,阴性无干扰;葛根素在0.1560.46 mg·g-1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结论:本研究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筛选柴桂颗粒的主要活性成分及靶点,为质量标准提供依据。本研究确定的检测方法简便可靠、专属性强,为后续制剂的进一步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基础。

 

11种国产利德曼试剂在罗氏Cobas8000生化分析仪系统的性能验证

查成喜, 杨德, 李国铎, 李莎莎, 赵子莹, 柳渊洁
2024, 26(10):  1037-1042. 
摘要 ( 20 )   PDF (413KB) ( 10 )     

目的:对11种国产利德曼检测试剂在新采购的罗氏Cobas8000生化分析仪进行性能验证。方法:按照ISO15189的要求,参照国家卫生健康委行业标准,本研究针对国产肌酐(CREA)、α-羟丁酸脱氢酶(HBDH)、前白蛋白(PA)、C-反应蛋白(CRP)、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脂蛋白aLpa)、载脂蛋白A1APOA1)、胱抑素CCys-C)、β2-微球蛋白(β2-MG)、同型半胱氨酸(HCY)、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11种试剂在罗氏Cobas8000生化分析仪的检测精密度、正确度、线性范围、参考区间进行性能评价。结果:批内精密度小于1/4允许总误差(TEa),符合要求;批间精密度小于1/3 TEa,符合要求;正确度验证室间质量评价(EQA)结果80%以上合格,符合要求;各检测项目引用的线性范围r2>0.95,最大稀释倍数、应用参考区间均符合要求。结论:11种国产利德曼检测试剂在新采购的罗氏Cobas8000生化分析仪检测符合质量要求,可以应用于临床。

  

管理实践

我国研究型医院建设现状的文献计量学研究

续畅, 漆璐, 周心娜, 王瑜, 王兴河,
2024, 26(10):  1043-1048. 
摘要 ( 20 )   PDF (3235KB) ( 16 )     

目的:通过分析我国研究型医院建设领域的文献发表情况,明确该领域的研究现状与发展方向。方法:在中国知网(CNKI)、万方(Wanfang)、维普(VIP3个中文文献数据库中,检索题名中含有“研究型医院”的文献,并收集各文献的所有作者姓名、所有作者单位、资助基金、中文摘要与关键词等信息,并通过CNKI的文献可视化分析模块等进行聚类分析并绘图。结果:我国研究型医院建设领域的文献最早发表于2003年,截至202212月已有752篇文献发表,其中有37篇文献有基金支持;该领域发表文献最多的单位为解放军总医院,刊载文献最多的媒介为《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共现频次最高的关键词为“医院管理”。结论:我国现阶段的研究型医院建设工作主要在公立医院(尤其是医学院校的附属医院)内开展;建设内容主要为通过体制改革及设立考核指标,优化医院与科室两个层次的管理工作,从而提高医院的医学科研综合实力;建设目标为通过不断提高医学创新能力,推动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从而更为有效地救治重大疾病,进一步解决我国医疗卫生领域的“卡脖子”问题。

 

郑州市管城回族区20182023年人间布鲁氏菌病疫情分析

张建勋
2024, 26(10):  1049-1052. 
摘要 ( 19 )   PDF (596KB) ( 10 )     

目的:分析郑州市管城回族区20182023年人间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流行病学特征,旨在为布病防控提供技术支持。方法:选取国家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的布病疫情相关信息及郑州市管城区布病病例的流调报告数据,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进行分析。结果:20182023年郑州市管城区每年布病病例报告数呈增长趋势,以上半年发病为主(71.43%),3月份发病最多;男性病例占比较大(64.28%);40~59岁人群高发(64.28%);农民、退休和家务及待业人群多发(57.14%);传播途径以切割生羊肉(非屠宰工)造成的直接接触传播为主(57.14%);传染源涉及辖区内和辖区外,以辖区内为主(50.00%);回族与汉族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切割生羊肉是本辖区布病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可通过戴手套进行预防,手部皮肤破损者不接触未经检疫的生羊肉;本辖区布病病例少与禁止饲养家畜、禁止私人屠宰有关;应加大对全人群的布病宣传,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监管和动物疫情防控体系,减少布病发生。


基于CiteSpace对国内外近十年关于高尿酸血症发病机制研究的可视化分析

童俐娜, 李花, 陆遥, 陶晓阳
2024, 26(10):  1053-1059. 
摘要 ( 19 )   PDF (19601KB) ( 19 )     

目的:基于CiteSpace软件对国内外近十年高尿酸血症发病机制研究进行可视化分析。方法:检索Web of ScienceWOS)及PubMed数据库中20141月至202312月发表的关于高尿酸血症发病机制的相关文献,应用CiteSpace软件对文献作者、国家及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分析,使用对数似然率(LLR)聚类对中、英文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2788篇文献,其中国内806篇,国外1982篇。20142023年,关于高尿酸血症发病机制研究的年度发文量总体呈缓步上升趋势,于2022年发文量最高,达388篇,2023年稍有回落,为363篇。通过作者及国家分析发现该研究领域作者间合作尚可,国家间合作相对紧密。关键词经LLR聚类分析共得到9个聚类,依次为uric acid(尿酸)、serum uric acid(血清尿酸)、oxidative stress(氧化应激)、chronic kidney disease(慢性肾脏疾病)、metabolic syndrome(代谢综合征)、hyperuricemic nephropathy(高尿酸血症肾病)、xanthine oxidase(黄嘌呤氧化酶)、xanthine oxidase inhibitor(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及body mass index(体质量)。突现词分析显示,2019年以前高尿酸血症发病机制相关研究着眼于免疫细胞失调、炎症反应及氧化应激方面,2020年及以后,基于代谢组学技术日趋成熟,有充足证据表明肠道菌群紊乱及胆汁酸异常为高尿酸血症发病机制。结论:既往关于高尿酸血症发病机制的研究局限于细胞及组织层面,治疗方案相对匮乏,且缺乏个体化治疗,随着代谢技术日臻成熟,从分子层面角度出发,发现肠道菌群紊乱及胆汁酸异常为高尿酸血症发病机制,在高尿酸血症预防及个体化治疗中具有指导意义。

智慧监管

“一云多池”架构下药监数据备份方案与流程研究

冀亦默, 林琳, 徐平洋
2024, 26(10):  1060-1064. 
摘要 ( 25 )   PDF (1998KB) ( 19 )     

云计算是推动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技术,改变着人们获取和使用计算资源的方式,推动各个领域的数字化转型和创新发展,提供高效、灵活、可扩展的按需服务,提高资源利用率。“十四五”期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提出“筑牢药品智慧监管数字底座”,将药监云定义为“药品智慧监管数字底座”,赋能监管业务创新发展,提升药监云平台支撑能力和服务能力,优化完善药品监管信息化标准体系,推动云技术深度应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对国家药监云体系进行一体化设计、迭代式推进,实现云平台的建设,形成“一云多池”架构,实现业务系统的全面云化部署,同时,实现云资源弹性调度、统一管理,多个业务系统完成安全加固和迁移上云,数据的稳定、可靠、安全性成为重中之重。本研究针对云计算下的数据备份容灾,概述云灾备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基于药监云“一云多池”架构,进行数据备份研究,提出一种基于云环境的数据备份方案和流程,有助于提高药监云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为云平台下的药监数据安全提供新的思路。



微信公众号

特辑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