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 中国核心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
  •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等

快速检索引用检索图表检索高级检索

本期目录

2024年 第26卷 第11期

监管科学

美欧药品智能监管服务平台建设及对我国的启示

徐子涵a, 赵志霞ab, 刘丽宏ab
2024, 26(11):  1065-1070. 
摘要 ( 91 )   PDF (2327KB) ( 132 )     

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全球在药品监管领域积极探索数字化和智能化的解决方案。智能监管服务平台的建设不仅有助于提升药品监管效率,还能够增强监管透明度,确保药品质量和安全。本研究深入探讨了美国、欧盟药品智能监管服务平台建设发展聚焦的关键方向,包括构建基于云技术的数字化监管体系、推动数据标准化和结构化以实现跨机构的数据交换与共享,以及优化电子提交系统的智能化。美欧智能药品监管服务平台建设经验,对中国未来在该领域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结合国际经验以及我国的实际情况,未来我国应持续深化药品监管的智能化进程,着力提高药品注册申报和全生命周期监管的便捷性、高效性与安全性。在此背景下提出的“面向药品现代化监管的智能化服务平台”已取得较为良好的示范应用效果,实现了77个项目应用,覆盖109个临床品种,涉及1005家医疗机构的推广目标,并建立了平台应用的标准化体系,能够支持在多种临床研究类型和疾病治疗领域的广泛应用。平台的探索性建设展示了良好的技术可行性和发展潜力,为我国药品监管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基于医学本体的智能化监管数据模型构建初探

孙凤宇, 全旭源a, 李毅b, 侯艳ab,
2024, 26(11):  1071-1074. 
摘要 ( 42 )   PDF (368KB) ( 59 )     

随着药品研发复杂性和监管要求的提升,监管机构在确保药品全生命周期审评科学性与效率方面面临更多挑战。传统的监管数据管理方法难以应对日益增长的数据量和复杂性。医学本体技术通过标准化处理和整合多源异构数据,逐步应用于药品审评,以提升决策的精准性和科学性。本研究提出基于医学本体的智能化监管数据模型,集成本体工程、机器学习、大数据与人工智能、自动化数据索引与检索以及数据安全技术,旨在优化药品审评中的数据整合与分析。模型设计包括语义数据模型构建与数据分类标注,多源数据整合与处理则涵盖数据融合和自动化索引。该模型在全球药品监管中的应用场景涵盖药品安全监测、审批路径优化、健康数据整合和长期安全性评估。通过探讨医学本体技术在药品研发与审评中的应用,本研究为提高药品审评效率、科学性及数字化监管提供了理论与实践支持。


面向药品现代化监管的智能化服务平台的建设、应用与思考

周怡a, 夏天雨b, 尤翀, 周晓华ab,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面向药品现代化监管的智能化服务平台”项目团队
2024, 26(11):  1075-1079. 
摘要 ( 69 )   PDF (1018KB) ( 66 )     

药品监管科学创新是推动药品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驱动力。我国高度重视药品安全,正在构建健全、科学、高效、权威的药品监管体系,推进药品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以提升药品监管审评能力,支撑制药强国战略。为加快构建健全、科学、高效且权威的药品监管体系,本研究开发了“面向药品现代化监管的智能化服务平台”。该平台由数据服务系统、数据交换系统和统计软件系统组成,旨在提升药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效率与质量。平台通过数据标准化转换提高了审评过程的规范化数据管理,并基于数字对象技术实现了医学临床数据的可信交换与追溯。平台集成了因果推断方法,为药品有效性评估提供了支持。平台的研发不仅解决了传统药品监管中数据标准不统一、数据完整性与可靠性不足、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有限等诸多技术难题,也为未来药品监管的智能化发展提供了新方向,并为药品监管领域的研究与实践提供借鉴和服务。


面向临床研究的统计软件系统开发

夏天雨a, 周怡b, 尤翀, 周晓华ab,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面向药品现代化监管的智能化服务平台”项目团队
2024, 26(11):  1080-1086. 
摘要 ( 56 )   PDF (1452KB) ( 99 )     

临床试验数据的统计分析是药品研发和审评过程中的核心环节,对促进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和提升药品现代化监管技术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传统统计方法难以应对不完美随机化或数据不足等复杂情况。为此,本研究开发面向临床研究的统计分析系统,以提升药品监管审评和临床研究中药品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估的科学性、准确性和灵活性。该系统引入国际前沿的因果推断方法、数据填补技术和机器学习算法,并结合智能化数据处理和图形展示,增强用户对复杂场景分析策略的理解与应用效率,确保研究成果的高质量。系统的创新性统计分析功能包括两个核心模块:针对临床试验随机化被破坏和真实世界数据环境,提供基于替代变量的主层方法和数据融合等因果推断策略,确保药物有效性评估结果的因果解释性和稳健性;在有限的临床数据基础上,提供可整合多源数据和安全监测信号的新型机器学习算法,构建药品不良反应信号挖掘和预测模型,增强对潜在不良反应的预警能力。本研究总结该系统功能与创新方法,以期为药品监管审评和临床研究中的药品有效性与安全性分析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基于数联网的医药临床试验数据基础设施探索

马郓, 赵子豪, 郭曜齐, 张华川, 景翔
2024, 26(11):  1087-1092. 
摘要 ( 60 )   PDF (2459KB) ( 81 )     

临床试验在医药领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基础作用。开展医药临床试验需要在临床试验机构、药品研发企业和监管部门等多主体之间交换医药临床试验数据,面临着数据来源主体广种类多、数据敏感安全保障难、数据流转处理复杂难以追溯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研究基于数联网技术体系研发了医药临床试验数据基础设施——医药数联网,通过将临床试验相关数据封装为数字对象,并将其唯一持久标识面向全网注册发布,实现临床试验数据的全网可确权和可定位;通过基于可信计算的数据多维度多粒度加密访存技术,实现临床试验数据的全量可发现和可访问;通过交换标识在不同主体和系统之间流转数据并存证标识之间的关系,实现临床试验数据的全程可追溯和可审计。医药数联网已在多个场景开展了探索性应用,可为医学数据融合分析、药品智慧监管、协同医疗服务等提供有效技术支撑。


大语言模型技术在医药临床研发中的应用

毛乡芸ab, 毕伯竹, 曹晨龙, 姚晨, 李冠乔ab
2024, 26(11):  1093-1097. 
摘要 ( 92 )   PDF (422KB) ( 87 )     

在现代医疗领域,提升临床研发和运营效率对加快药物开发速度和降低研发成本至关重要。人工智能领域的科技进步正在深刻改变医药研发的传统模式,尤其是大语言模型在临床研发中的应用,为这一过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支持。本研究深入探讨大语言模型在临床研发中的应用范围,包括优化临床试验设计、加强临床试验管理、满足以患者为中心的考量、提高数据处理效率以及加速药品审批与监管。其中,通过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学习相关技术,实现自动化任务,如填写病例报告表和生成监管文件,不仅减轻研究团队的负担,还加快从研究到上市的整个药物开发流程,显著提升了临床试验研究效率。然而,先进科技解决方案的落地实施仍面临挑战,例如患者隐私保护、技术的复杂性等。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在推动大语言模型在药物临床研发中的应用时,需要加强与监管部门的有效沟通,以项目成果、业务需求和患者福祉为导向,为大语言模型技术在未来临床研发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智慧监管

结构化视角下的药品审评架构:KASA的创新实践

张原, 李海玲, 张华川, 马郓
2024, 26(11):  1098-1103. 
摘要 ( 45 )   PDF (1647KB) ( 40 )     

药品审评流程的效率和质量对新药上市速度和公众健康安全至关重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药品审评中的数据结构化需求日益增长,成为提升审评效能的关键。知识辅助评价和结构化申请(KASA)系统作为药品审评流程中的创新实践,其结构化视角和应用对审评现代化转型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深入分析了KASA的基本组成、审评体系架构,以及数据结构化在药品审评中的必要性和面临的挑战,探讨KASA结构化审评框架的创新之处。KASA通过整合结构化数据、先进的算法和知识管理工具,显著提高了审评工作的准确性、一致性和透明度。其成功应用表明了基于结构化的审评系统在提高审评效率、降低成本、促进决策科学化方面的巨大潜力。KASA的创新实践为全球药品审评流程的现代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未来,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药品审评领域标准的不断完善,药品审评工作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重组腺相关病毒基因治疗产品的国内外研发和监管现状与主要工艺路线探析

张平, 蔡子洋, 颜若曦
2024, 26(11):  1104-1110. 
摘要 ( 38 )   PDF (1437KB) ( 40 )     

目的与方法:本研究梳理国内外重组腺相关病毒(rAAV)基因治疗产品上市批准及临床试验情况,概括中国、美国、欧盟、世界卫生组织(WHO)和药品检查合作计划(PIC/S)等对基因治疗产品的监管框架和相关法规,并分析该类产品主流生产工艺流程、应用优势及存在挑战等,以期为该类产品的研发、监管和检查提供参考。结果与结论:近几年国内该类产品临床试验数量快速增长,但较国外总体数量仍有明显差距,且适应证分布相对集中,该类产品主要生产工艺包括HEK293细胞三质粒瞬时转染法和采用杆状病毒感染昆虫细胞等,建议研究者致力于开展新靶点和新疾病领域研究,合理布局该类产品研发和工艺筛选,同时持续关注该类产品技术路线的迭代及发展;国内外各监管机构和组织对此类产品的监管要求不完全统一,均基于自身监管框架明确了对应基因治疗产品的审评审批和检查等职能部门,并出台了相应适用的法规、技术指导原则和GMP指南等,我国与欧盟和PIC/S等比较,仍缺少聚焦此类产品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特殊性的GMP指南性文件,建议随着行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和对此类产品认知的积累适时完善;加强国际监管机构和组织的合作和沟通,促进先进治疗产品在监管方面的信息共享和国际趋同。


江西省药品现代物流企业经营许可核发现场检查现状分析
漆亮 刘绪平
2024, 26(11):  1111-1114. 
摘要 ( 36 )   PDF (442KB) ( 59 )     
摘要:【目的】通过质量风险数据总结分析2023年度江西省药品现代物流企业经营许可核发现场检查情况,以期为规范药品现代物流企业发展提供参考。【方法】总结2023年度江西省药品现代物流企业经营许可核发现场检查质量风险数据,包括基本情况,检查中发现的缺陷情况,归纳分析现场检查中发现的常见问题,并提出建议。【结果】2023年度,江西省药品认证审评中心共办理药品现代物流企业药品经营许可核发申请65项,发现缺陷360项(严重缺陷5项,主要缺陷172项,一般缺陷183项),缺陷集中在人员与培训、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设施与设备、质量管理体系、计算机系统等类别。【结论】药品现代物流企业应强化企业主体责任意识,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加强人员培训,完善软硬件设施设备,提高质量控制水平,以期长效高质量发展。
研究进展

中药皂苷抗抑郁机制研究进展

张格, 吴民民, 朱路文
2024, 26(11):  1115-1120. 
摘要 ( 58 )   PDF (457KB) ( 76 )     

抑郁症是一种严重限制心理社会功能和降低生活质量的常见疾病,影响全球3.5亿人。其病因错综复杂,发病机制主要与神经递质、炎症反应、神经可塑性、肠道菌群及细胞凋亡密切相关,这些生物学因素相互作用,导致抑郁症状进一步加重。目前临床应用的抗抑郁药存在诸多不良反应,而中药治疗抑郁症的作用逐渐得到了重视。临床和动物实验研究已经验证了中药在抑郁症的预防与治疗方面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其能显著改善患者抑郁症状,且毒副作用少。然而,中药皂苷类成分治疗抑郁症的具体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中药皂苷类成分(如人参皂苷、柴胡皂苷、绞股蓝皂苷等)可通过增加单胺类递质含量、抑制炎症反应、促进神经营养因子和神经元生长、重塑肠道菌群结构等,充分发挥抗抑郁作用。因此,本研究从以上方面探讨中药皂苷对抑郁症的治疗作用。未来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中药皂苷抗抑郁的作用机制,为开发皂苷类化合物作为抗抑郁药提供依据。

七方胃痛颗粒治疗胃癌的作用机制及信号通路研究进展

熊常州, 陈鑫源, 王婷, 崔引航, 唐梅文
2024, 26(11):  1121-1125. 
摘要 ( 41 )   PDF (435KB) ( 44 )     

胃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七方胃痛颗粒是全国名老中医罗伟生教授根据临床经验由7个经典古方化裁而成,目前研究证实其治疗胃癌疗效确切,机制具有多靶点、多环节、多通路等特点,可以通过调控ERK/NF-κB14-3-3ζ/TGF-β/SmadFas/FasLHER/PI3K/AKT等信号通路阻滞胃癌细胞周期,促进胃癌细胞凋亡及抑制胃癌细胞侵袭、迁移、增殖,从而发挥防治胃癌作用。通过研究发现,目前七方胃痛颗粒治疗胃癌的相关研究存在以下几个问题:胃癌受到多靶点、多通路、多方面的影响,目前的研究多集中于对单个信号通路的研究,未涉及信号通路之间的相互作用;其治疗胃癌的有效成分尚不明确;目前的研究多集中于对胃癌的治疗,尚未进行具体的辨证分型。本研究系统总结近年来有关七方胃痛颗粒治疗胃癌的作用机制及信号通路研究进展,明确该方在胃癌治疗中的重要作用,以期为后续相关研究以及进一步药物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中医药治疗食管胃癌术后胃食管反流研究进展

刘孟杰, 孙志广
2024, 26(11):  1126-1131. 
摘要 ( 47 )   PDF (504KB) ( 59 )     

食管胃癌术后患者极易出现胃食管反流(GERD),因脏腑结构破坏导致治疗难度增加,与单纯西药治疗相比,联合中药治疗可显著提高治愈率,降低复发率。传统医学认知中,GERD多归于“吐酸”范畴,对其寒热属性,历代医家各有见解;现代医家在此基础上,结合术后病理生理改变,明确脾胃是治疗关键。食管胃癌术后GERD的现代发病机制涵盖胃活动功能紊乱、抗反流屏障破坏与细胞因子介导的炎症损伤等内容。半夏泻心汤、麦门冬汤合左金丸、旋覆代赭汤、四磨汤、香砂六君子汤等古方及当代经验方或自拟方的临床研究表明,单用或联合西药治疗,可发挥促进胃肠蠕动、降低炎症反应、保护食管黏膜的作用。但目前该领域仍存在辨证论治与疗效评价体系缺乏统一标准、临床证据等级偏低、药理研究不够深入等问题,亟需建立标准化方案、完善疗效评价体系、强化理论与临床联系,并规范临床研究。本研究通过对中医药治疗该病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中医药治疗食管胃癌术后GERD提供参考。


临床医药

丁苯酞联合间歇性Theta爆发式经颅磁刺激对缺血性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的疗效观察

张蔚嘉, 马忠良, 薛孟周, 夏彬
2024, 26(11):  1132-1138. 
摘要 ( 46 )   PDF (528KB) ( 49 )     

目的:探讨丁苯酞联合间歇性Theta爆发式经颅磁刺激(iTBS)对缺血性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238月至20248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105例缺血性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成丁苯酞组、iTBS组、联合组,每组各35例。丁苯酞组给予常规治疗及丁苯酞胶囊治疗;iTBS组给予常规治疗及iTBS治疗;联合组给予常规治疗、丁苯酞及iTBS治疗;治疗4周后评估3组患者疗效、认知功能、抑郁状态、炎症指标及脑血流动力学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各项指标均优于治疗前,且治疗后联合组患者疗效优于丁苯酞组、iTBS组(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联合组患者简易智力精神状态检查量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改良Barthel指数、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优于丁苯酞组、iTBS组患者(P<0.05);联合组患者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低于丁苯酞组、iTBS组患者(P<0.05);联合组患者平均血液流速、搏动指数优于丁苯酞组、iTBS组患者(P<0.05);3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未产生不良反应。结论:联合使用丁苯酞、iTBS治疗较两者单独使用可更好改善缺血性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抑郁程度,降低炎症反应,改善脑血流灌注,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且安全性良好。


超声引导下针刀联合高渗葡萄糖注射治疗粘连性肩关节囊炎的临床研究

李俊雄, 方汝雪, 艾买提•依米尔, 周丽娜, 王胜锋
2024, 26(11):  1139-1143. 
摘要 ( 73 )   PDF (499KB) ( 75 )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针刀联合高渗葡萄糖注射治疗粘连性肩关节囊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粘连性肩关节囊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予以关节腔内高渗葡萄糖注射治疗,对照组患者予以传统针刀治疗,试验组患者予以超声引导下的针刀治疗,疗程均为每周1次,共治疗4次。治疗后采用肩关节功能评分(CMS)、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被动肩关节活动范围对患者肩关节疼痛程度、总体功能、活动范围进行评估,并判定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治疗后试验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较治疗前均下降(P<0.05),且试验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CMS评分均升高(P<0.05),且试验组升高更为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肩关节活动范围扩大(P<0.05),且试验组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均无明显不良事件发生。结论:超声引导下针刀联合高渗葡萄糖注射治疗能明显减少粘连性肩关节囊炎患者肩部疼痛,改善肩部功能,扩大肩部活动范围,安全有效。


医药信息学

中国重症急性胰腺炎临床试验注册现况分析

张敏, 李开楊, 赵琦, 杨梅
2024, 26(11):  1144-1148. 
摘要 ( 30 )   PDF (719KB) ( 22 )     

目的:基于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ChiCTR),分析我国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相关临床试验注册的现况。方法:检索建库至2024531SAP相关临床试验注册项目,提取相关资料信息并进行整理分析。结果:纳入临床试验73项,来自全国17个省级行政区,涉及39家医疗机构;研究类型以干预性研究为主,主要为随机平行对照试验;纳入随机平行对照试验中以简单随机化为主,明确提出采用盲法的仅14项;干预措施共8类,主要包括西药干预、中医中药、营养支持等;研究以单中心为主,招募样本总量为12 349例。结论:西药干预、中医中药干预、营养支持、外科介入、血液净化等干预性研究是我国SAP临床研究的重点、热点方向,与国际SAP临床热点研究相符,且中医中药独具优势,或成为未来热点研究方向。此外,近年来SAP临床试验呈现波动趋势,对临床试验注册重视程度有所提高,但整体数量仍较少,同时也存在研究者在试验设计方面水平不足、试验注册地区分布不平衡等问题。


基于GEO数据库对系统性红斑狼疮差异基因的筛选和生物信息学分析

马小静, 郭志祥
2024, 26(11):  1149-1154. 
摘要 ( 42 )   PDF (1574KB) ( 70 )     

目的:通过分析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O)中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的基因数据集,探索新的能够辅助诊断SLE的生物标志物。方法:从GEO数据库中下载诊断为SLE的患者和健康志愿者的基因芯片数据,筛选出两者差异表达基因(DEGs)。利用DAVID数据库对DEGs进行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根据STRING数据库构建差异基因蛋白质互作网络(PPI),通过Cytoscape软件中MCODE插件对其结果进行可视化分析,并使用CytoHubba插件筛选关键基因(hub gene)。结果:共采用2个平台的SLE患者和健康志愿者的基因芯片,筛选出共同DEGs230个,包括62个上调基因和168个下调基因。通过富集分析表明,DEGs在生物学过程中主要聚集在免疫反应;在细胞组成方面整合在细胞外间隙;在分子功能上主要发挥参与抗原和受体结合的作用。KEGG通路分析显示,DEGs涉及转录调节、细胞周期等信号通路。最终筛选出10个关键基因,分别为RRM2UBE2CKIFC1HJURPCDCA5CENPACDC45CDC25CCDC25AORC1。结论:通过生物信息学筛选的10个关键基因参与SLE的发生发展,且聚集在细胞周期信号通路,其或可成为辅助诊断SLE的潜在靶点,为后续研究和治疗提供新方向。


基于Web of Science对儿童法洛四联症领域研究的可视化分析

周丽, 周泳佳, 刘勐
2024, 26(11):  1155-1162. 
摘要 ( 44 )   PDF (9209KB) ( 18 )     

目的:分析儿童法洛四联症的研究现状及热点,为儿童法洛四联症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运用VOSviewer1.6.19软件和R语言的Bibliometrix包对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收录的儿童法洛四联症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共检索到4431篇有效文献,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美国(1213篇)是发文量最多的国家,其次是中国(793篇);Mcelhinney DB35篇)是发文量最多的作者;Pediatric Cardiology188篇)是发文量最多的期刊;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为该领域的重要研究机构。通过关键词聚类分析,共生成3个聚类簇,分别关注儿童法洛四联症的筛查和诊断、流行病学调查以及该领域的治疗和预后管理等方面。结论:19802023年儿童法洛四联症领域研究不断增多,但不同国家、机构及作者之间的合作有待加强。未来,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质谱技术和基因检测等将在法洛四联症的病理机制研究及个性化治疗中发挥更大作用。


氨茶碱口服制剂治疗喘息性疾病临床价值评价

颜毅, 王芳旭, 陶立波,
2024, 26(11):  1163-1170. 
摘要 ( 40 )   PDF (616KB) ( 39 )     

目的:评价氨茶碱口服制剂治疗喘息性疾病的临床价值,以期为临床提供循证依据,为保障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PubMed英文数据库文献,利用临床医学和循证医学等研究方法,对氨茶碱口服制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评估。结果:本研究共检索到相关文献1744篇,最终纳入有效文献55篇。相关文献表明,氨茶碱口服制剂治疗小儿哮喘和小儿毛细支气管炎有良好疗效;与布地奈德联合用药在提高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效果、缩短住院时间以及缓解症状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治疗成人支气管哮喘时,布地奈德、沙美特罗替卡松等分别与氨茶碱口服制剂联用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单药组,多索茶碱在临床疗效和生活质量改善方面可能优于氨茶碱;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时,布地奈德、布地奈德福莫特罗、头孢他啶等分别联合氨茶碱口服制剂疗效均优于单药治疗组;单用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噻托溴铵治疗COPD的总有效率高于氨茶碱。此外,在治疗支气管扩张、窦性心动过缓、咳嗽变异性哮喘、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时,与氨茶碱口服制剂联用治疗效果均优于单药治疗组。氨茶碱口服制剂的不良反应与个体差异和剂量相关,常见的有恶心、呕吐、腹痛、头痛、胸痛、失眠、兴奋、心动过速、呼吸急促等,氨茶碱口服溶液剂型易于精确计量和个体化给药,适用于婴幼儿及儿童,可有效降低不良反应风险。结论:氨茶碱口服制剂治疗支气管哮喘、喘息型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心源性肺水肿引起的哮喘有效性和安全性良好,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微信公众号

特辑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