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 中国核心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
  •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等

快速检索引用检索图表检索高级检索

本期目录

2024年 第26卷 第12期

监管科学

周围神经修复材料的临床应用进展及审评思考

王雅文
2024, 26(12):  1171-1178. 
摘要 ( 50 )   PDF (569KB) ( 70 )     

 周围神经损伤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当周围神经损伤发生时,机体会通过一系列复杂的过程进行神经再生和修复。自体神经移植可提供生长轴突所需的基底膜管,免疫排斥反应小,被认为是周围神经修复的金标准,但由于自体神经来源不足、切除供体部位后留下新的病变和功能丧失等问题,人工神经移植材料的研发和临床应用逐渐发展。理想的神经修复材料除应满足生物相容性、可降解、对再生神经提供机械支撑和保护,还应在防止纤维瘢痕长入的同时允许小分子营养物质通过、方便储存运输,最大限度地模拟体内生长环境,为神经修复提供良好的空间和营养物质等条件。本研究通过检索中美两国该类产品注册的公开信息,及相关法律法规标准的要求,对比了美国和中国批准的多款神经修复材料的结构组成、性能和适应证等,总结了此类产品理化性能、生物学性能、动物试验等安全有效性要求,动物试验还包括时间点的选择、动物模型的考虑以及评价指标的考量,以期为该类产品的注册和技术审评提供思路。

  

多腔血管内导管产品相关技术问题探讨

许耘, 任英, 杨宇希, 刘威, 程茂波
2024, 26(12):  1179-1183. 
摘要 ( 41 )   PDF (450KB) ( 39 )     

随着血管介入技术的发展,对配合使用血管内导管的需求日益增加,单腔的外周和中心血管内导管已不能完全满足临床的需要。多腔设计使原本需要多次穿刺的血管通路只需一次穿刺即可实现多种临床操作需求,因此多腔血管内导管在临床心血管介入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并逐渐成为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安全输液及静脉营养支持的主要途径。然而随之产生的多腔血管内导管相关并发症,包括导管扭结、塌陷等机械损伤,感染、血栓形成等问题也日益突出,延长了患者住院时间并且加重了医疗负担。目前相关研究多聚焦于此类产品的临床应用及感染相关问题。本研究基于多腔血管内导管不同于单腔导管的设计参数和性能指标,探讨了多腔血管内导管产品的关键评价点,从器械描述、性能验证、检测注意事项、生物学评价、灭菌和有效期验证、临床评价、说明书及标签等方面进行梳理,明确了多腔血管内导管产品需要额外关注的技术问题和需要进行验证的内容,以期提高此类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为其注册和申报提供相关技术指导。


膝关节假体约束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张家振, 翟豹, 杨抒, 孙嘉怿, 郭亚娟, 史新立
2024, 26(12):  1184-1191. 
摘要 ( 30 )   PDF (3992KB) ( 52 )     

人工膝关节假体设计需要在松弛性(低约束)和形合度之间取得平衡,既要减少关节面磨损,又要实现自然的关节运动模式。膝关节的股骨-胫骨关节面几何形状决定了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衬垫表面产生的应力大小(进而影响关节面磨损)及其在活动周期中的滑动模式。增加股骨和胫骨关节面的形合度能够增加接触面积,减小接触应力,从而降低关节面磨损。但高形合度的关节面设计可能限制关节面相对运动,无法使股骨和胫骨组件以与自然膝关节相同的方式相对运动,导致假体与截骨面的固定界面承受较高的载荷从而引发假体松动。约束(constraint)是描述膝关节假体稳定性的术语,指当对全膝关节假体施加力和力矩时,股骨和胫骨部件关节面之间发生相对位移和旋转所受到的阻力。ASTM F1223标准描述了确定膝关节假体的前后剪切、内外侧剪切、内外轴向旋转、内外翻旋转约束度的测试方法,也可用于关节脱离约束度测试。本研究基于简化模型条件下的关节面运动约束受力分析,描述了力-位移曲线的形成过程,有利于理解某一特定关节面设计的约束度曲线特征,并进一步探讨了关节面设计(如曲率半径、形合度)、凸轮立柱机制设计、活动平台胫骨假体、关节面材料、关节面的表面粗糙度和润滑条件、加载条件等影响约束度曲线特征的因素,从而为假体设计改进以及临床医生选择合适约束度的假体提供参考。


淫羊藿素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戎怿, 王士奇
2024, 26(12):  1192-1200. 
摘要 ( 33 )   PDF (544KB) ( 27 )     

黄酮类化合物的开发和研究一直备受关注。淫羊藿素是从中药淫羊藿中提取的一种活性成分,结构上属于异戊二烯黄酮,是一种代表性的黄酮类化合物。淫羊藿素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包括抗肿瘤、抗炎、保护骨质和肝脏等,是一个具有开发前景的肝细胞癌和其他癌症治疗的候选药物。然而,体内生物利用度低是限制淫羊藿素等黄酮类化合物药物研发和临床应用的一大难题。研究表明,淫羊藿素在体内被迅速代谢生成葡萄糖醛酸化结合产物,可能是导致其生物利用度低的主要原因。此外,生成的葡萄糖醛酸化代谢产物可以被肝脏转运体摄取进入肝脏,并在肝脏中重新水解生成原形药物,完成“肝肠循环”过程。这可能解释了在生物利用度低的情况下,淫羊藿素在肝脏中仍有较高分布,且能发挥药效的原因。本研究综述了淫羊藿素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包括其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以及药物-药物相互作用,以期为优化给药方案以及评估其临床应用潜力提供借鉴和参考。


专栏:医药学教育

中药现代化理论与实践课程群思政整合教学改革与创新

王丽薇, 尚小广, 谢恬
2024, 26(12):  1201-1205. 
摘要 ( 22 )   PDF (448KB) ( 35 )     

本研究旨在探讨中药现代化理论与实践课程群思政教学改革与创新。针对当前中医药教育中存在的经典传承不足、价值塑造与知识传授连贯性缺失等问题,本研究构建了课程思政育人教学体系,该体系以《药学专业导论》《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从神农本草到现代中药》和《新药研发与创新思维》等课程为教学改革与研究对象,创新性地构建了一套课程群思政整合、双课堂融合教学模式,旨在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的系统化和全面化,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增强其对中医药文化的自信。本研究为药学及中医药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对推动中医药教育的现代化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课程思政在《创新药物早期临床研究设计》教学中的实践与创新

李晓玉, 刘懿贤, 刘润菡, 郑莉
2024, 26(12):  1206-1210. 
摘要 ( 17 )   PDF (416KB) ( 25 )     

思政教育与课程教学方式的融合创新,对于医学本科生的知识拓展与全面成长具有深远而重大的意义。本研究通过案例分析、辩论式教学和情景模拟等创新性教学方法,对课程思政在《创新药物早期临床研究设计》教学中的实践与创新进行深入分析与探讨,对思政教育在医学本科教育中的重要性进行阐述;同时,结合开展《创新药物早期临床研究设计》本科教学的意义,探讨了如何将思政教育整合到创新药物相关课程教学中,并提出在教学中的具体实践以及与课程内容高度契合的创新整合方法,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伦理意识,还能帮助学生在复杂的临床实践中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决策。本研究的教学实践模式为全国范围内创新医药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思政教育与医学课程教学的有机融合,对于培养具备家国情怀、社会责任和全球视野的医学人才至关重要。未来,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医疗行业的变革,课程思政的推广与实施将为我国创新药物领域的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持。


翻转课堂联合模拟培训在麻醉科住院医师喉部超声教学中的应用

包音, 辛燕, 李秀华, 王古岩, 王惠军
2024, 26(12):  1211-1215. 
摘要 ( 21 )   PDF (472KB) ( 13 )     

目的:探讨和评价翻转课堂联合模拟培训在麻醉科住院医师喉部超声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和可行性。方法:选取20229月至20234月在我院麻醉科培训的住院医师共30名,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名。对照组采用集中理论授课和临床实践培训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试验组采用翻转课堂联合模拟培训进行教学。培训结束后,比较两组医师的理论考核成绩和喉部超声操作技能考核成绩,并对两组的教学培训效果进行问卷调查评价。结果:两组医师理论考核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基础技能考核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进阶考核中,试验组自愿报名进阶技能考核的人数多于对照组(P<0.05),且完成进阶考核的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教学效果满意度问卷调查显示,试验组对超声学习兴趣增强、麻醉管理意识加强、学习效率提高、临床操作信心提高等方面的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翻转课堂联合模拟培训在麻醉科住院医师喉部超声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以《生药学》实验课为例

岳佳音, 孙燕, 隋丽丽, 赵丹, 孙驰宇
2024, 26(12):  1216-1220. 
摘要 ( 16 )   PDF (510KB) ( 19 )     

《生药学》是药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课程,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实验教学为其重要组成部分。但传统的生药学实验课存在着教学方式单一、教师不能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教学评价片面等不足。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学模式也向数字化方向转变。雨课堂作为智慧教学工具,凭借便捷性、兼容性和高效性,优化了课堂体验,增强了师生互动。本研究基于雨课堂平台,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于生药学实验课。在实验课前,教师利用雨课堂发布预习资料,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促进预习;课堂上,雨课堂用于随机点名、发布习题和投票,检查预习效果和了解实验内容的程度;实验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并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协作能力;课后,教师发布习题并点评实验结果,巩固所学知识。本次改革显著提高了学生对生药学实验课的学习热情、学习效果、学习主动性以及满意度,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增强了学生科研参与度。该教学模式符合时代发展要求,提升了生药学实验课程的教学质量,也为其他学科的实验教学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有助于创新型、应用型药学人才的培养。


中医中药

基于数据挖掘分析中医药治疗小儿哮喘的组方用药规律

陈欣, 罗卫华, 武伟, 陈雪, 翟华强
2024, 26(12):  1221-1226. 
摘要 ( 28 )   PDF (2006KB) ( 25 )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分析中医药治疗小儿哮喘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中20216月至20248月发表的中医药治疗小儿哮喘相关文献,分析文献中药物使用频次、功效、性味归经、药物配伍,进行聚类分析及复杂网络分析。结果:共涉及到168首方剂共190味中药和1828次用药频次。用药频次≥10次的共有43味中药,用药频次≥20次的共有28味中药;用药频次排在前10位的中药依次为甘草、麻黄、杏仁、半夏、五味子、茯苓、白术、黄芪、苏子、地龙、陈皮;用药频次排名前5位的中药类型分别为化痰止咳药、解表药、补气药、清热药、补虚药。药性方面以温药和平药为主,五味方面以甘、辛和苦药为主,归经方面多归肺、脾、胃三经。Apriori分析显示,杏仁、麻黄、甘草、半夏、五味子、茯苓、白术等药物之间的配伍最为频繁。系统聚类法得到6种药物分类。复杂网络分析显示甘草、杏仁、半夏等共现频次最高,其次为茯苓、五味子、陈皮、白术、黄芪等药物。结论: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小儿哮喘的综合性治疗策略是在缓解症状的同时注重调理和增强体质。


2020年版《中国药典》收载“大毒”中药的安全性综述

刘青, 康琪, 郑红梅, 梁雪兰, 蒋永忠, 李奕松
2024, 26(12):  1227-1231. 
摘要 ( 29 )   PDF (452KB) ( 62 )     

2020年版《中国药典》收载的10味“大毒”中药的单味药急性毒性、配伍禁忌、炮制减毒、配伍减毒4个方面进行文献调研,结果发现红粉、天仙子2味“大毒”中药尚缺乏急性毒性相关研究,其余 “大毒”中药的毒性程度和安全性风险存在差异。毒性由大到小依次为斑蝥、生马钱子、砂烫马钱子(马钱子粉)、巴豆、草乌、巴豆霜、闹羊花、川乌。可内服的“大毒”中药用药安全风险由大到小依次为砂烫马钱子(马钱子粉)、闹羊花、斑蝥、巴豆霜,其中砂烫马钱子(马钱子粉)的安全性风险最大。部分“大毒”中药配伍禁忌研究显示,“十八反”中的某些配伍并非绝对禁忌,但临床应用时需注意剂量和配比。炮制是降低“大毒”中药毒性的常用方法。马钱子炮制前后始终存在较大临床用药安全风险,其余“大毒”中药通过炮制,在较大程度上降低了用药安全风险。部分文献数据显示,“大毒”中药通过与证型结合的合理配伍后,毒性显著降低。本研究通过对10味“大毒”中药的安全性进行综述,以期为毒性中药的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


临床医药

健脾疏肝散结法联合腹针针刺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疗效分析

韩立娟, 齐建永, 王珊珊, 孙华新, 任金花, 宗瑞强, 徐伟, 毛泽铭, 王小红, 韩晶
2024, 26(12):  1232-1236. 
摘要 ( 29 )   PDF (512KB) ( 31 )     

目的:观察健脾疏肝散结法联合腹针针刺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1月至202012月于我院治疗的NAFLD患者65例为研究对象,按就诊顺序分为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32例)。对照组口服水飞蓟宾胶囊,每次2粒,每日3次。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再配合健脾疏肝散结法中药治疗,并联合腹针针刺治疗。30 d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谷氨酰转移酶(GGT)]、血脂指标[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体重指数(BMI)变化,并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100%,高于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78.1%)(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清ALTASTGGT水平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患者的血清ALTAST以及GG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清TCTG水平均降低,HDL-C水平均升高(P<0.05),且治疗组患者的TCTG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HDL-C水平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BMI均降低,且治疗组患者BMI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健脾疏肝散结法联合腹针针刺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临床疗效确切,可改善患者肝功能,降血脂,改善体重指数。


血清CA19-9HMGB1UMOD对急性胆囊炎严重程度的诊断价值

郑博文
2024, 26(12):  1237-1240. 
摘要 ( 32 )   PDF (425KB) ( 44 )     

目的:探究血清糖类抗原19-9CA19-9)、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尿调节素(UMOD)水平与急性胆囊炎(AC)患者病情程度的相关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21月至20238月我院诊疗的99AC患者纳入研究组,另选取同期99例健康体检者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及不同病情程度AC患者入院时血清CA19-9HMGB1UMOD水平,分析其与病情程度的相关性及联合检测效能。结果:研究组血清CA19-9HMGB1水平高于对照组,UMOD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不同病情程度AC患者血清CA19-9HMGB1水平比较:轻度患者<中度患者<重度患者;UMOD水平比较:重度患者<中度患者<轻度患者(P<0.05)。AC患者入院时血清CA19-9HMGB1水平与病情程度呈正相关,UMOD水平与病情程度呈负相关(P0.05)。以中度AC患者为阳性样本,以轻度AC患者为阴性样本,血清CA19-9HMGB1UMOD水平联合检测的AUC0.824P0.05);以重度AC患者为阳性样本,以中度AC患者为阴性样本,血清CA19-9HMGB1UMOD水平联合检测的AUC0.837P0.05)。结论:血清CA19-9HMGB1UMOD水平与AC患者病情程度密切相关,可作为临床判断病情程度、制定诊疗方案的参考指标。


丁苯酞软胶囊治疗穿支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合并早期抑郁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王文娟, 陈鹏, 曹雪, 福婷
2024, 26(12):  1241-1245. 
摘要 ( 28 )   PDF (460KB) ( 29 )     

目的:探讨丁苯酞软胶囊治疗穿支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BAD)合并早期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21月至20231月于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BAD合并早期抑郁症患者共7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丁苯酞软胶囊治疗。治疗12周后,根据两组患者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评价临床疗效,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估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情况,采用Barhtel指数评定量表评估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4.44%,高于对照组的7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观察组患者的HAMD评分为(10.21±0.97)分,低于对照组的(18.46±2.1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为(3.02±0.32)分,低于对照组的(4.37±1.52)分,观察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评分为(80.23±5.36)分,高于对照组的(60.72±4.2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软胶囊能够改善BAD患者的早期抑郁症状,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管理实践

外用青黛制剂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方宜梅, 万盈盈, 黄瑞音, 胡博, 张丰川, 李元文, 蔡玲玲
2024, 26(12):  1246-1256. 
摘要 ( 24 )   PDF (2829KB) ( 22 )     

目的:系统评价《中国银屑病诊疗指南(2023版)》中外用青黛制剂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数据库,收集建库至2024127日外用青黛制剂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随机对照研究。采用Cochrane风险评价工具评估研究质量,使用RevMan 5.4.1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17项研究,涉及1134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安慰剂、阳性药相比,外用青黛制剂治疗寻常型银屑病临床总有效率更优;在降低银屑病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ASI)评分方面,外用青黛制剂优于安慰剂,与阳性药效果相当。以上均提示外用青黛制剂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疗效较好。安全性方面,青黛制剂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安慰剂但低于阳性药。结论:现有证据表明外用青黛制剂治疗寻常型银屑病有效且相对安全,但受文献质量和发表偏倚影响,需更多高质量研究验证。


基于课题达成型品管圈构建患者需求导向型的出院带药新模式

李宇扬, 潘南莲, 何耀杰, 陈敏仪, 谢彦媛, 梁淑贞
2024, 26(12):  1257-1266. 
摘要 ( 22 )   PDF (1307KB) ( 31 )     

目的:探讨课题达成型品管圈用于构建患者需求导向型出院带药新模式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并选定“构建患者需求导向型的出院带药新模式”为本期品管圈活动主题,并严格遵循PDCA循环,按照课题达成型品管圈的十大步骤开展活动,评价活动实施后的有形成果和无形成果。结果:有形成果方面,患者高峰期平均候药时间由实施前的45 min缩短到实施后的15.4 min,出院带药患者满意度由90.09%提高到98%,药品漏取率由4.75%下降到0.29%,高峰期平均调剂时间由5 min缩短到2.5 min,差错率由0.417%下降到0%;无形成果方面,活动实施后品管圈圈员的责任心、积极性、自信心、拓展思维、品管手法的认识、沟通及协调能力、团队精神、解决问题能力的评分较实施前均有提高。结论:本研究中课题达成型品管圈构建的患者需求导向型的出院带药新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出院带药药学服务质量,提高药师的综合素质及能力。


20182023年中国痛风药物临床试验开展情况分析

程宇欣, 王姝
2024, 26(12):  1267-1273. 
摘要 ( 34 )     

目的:分析20182023年中国痛风药物临床试验的开展情况。方法:基于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药物临床试验登记与信息公示平台”(http//www.chinadrugtrials.org.cn)数据库和受理品种目录信息,根据首次公示日期,检索201811日至20231231日在该平台登记的痛风药物临床试验,对痛风药物临床试验相关信息进行汇总与分析。结果:20182023年该平台共登记痛风相关的药物临床试验231项,注册项目数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2021年出现最高峰值。从试验药物的类型看,化学药物占比最多,近年来生物制品和中药/天然药物占比增加;从试验药物的申请类型看,创新药最多,其次为仿制药;从试验分期看,生物等效性试验和期临床试验占比较多;从适应证看,针对痛风慢性治疗期的药物临床试验项目较针对急性发作期的药物临床试验项目多,二者在试验分期、药物类别、数据监查委员会(Date Monitoring CommitteeDMC)设置及为受试者购买药物临床试验保险等方面具有统计学差异。痛风相关药物临床试验的组长单位地区分布不均衡。大多数申办者未设置DMC,但多数申办者为受试者购买了保险。结论:20182023年中国痛风药物临床试验开展数量较多。传统痛风治疗药物虽然有一定毒副作用,但仍然在痛风治疗药物中占有一席之地。痛风急性发作期生物制品和中药/天然药物创新药的研发,以及痛风慢性治疗期新型化学药物的研发均呈现蓬勃态势。国内制药企业已成为我国痛风药物研发的主要力量,未来需要进一步开展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

基于关联分析算法发现《监管活动医学词典》(MedDRA)术语英汉翻译中语义冲突问题的方法

李楠楠, 陈勇强
2024, 26(12):  1274-1278. 
摘要 ( 26 )   PDF (429KB) ( 21 )     

目的:通过关联分析算法,发现《监管活动医学词典》(MedDRA)术语英汉翻译中同一编码术语中、英文版本之间的语义冲突,修正部分错译问题。方法:以MedDRA 26.1中文版中的低位语(lowest level termLLT)共78 283条作为研究对象,以 MedDRA 26.1英文版作为正确对照。研究流程分为4个步骤,包括确定校验中文字词进行术语分类、中英文文本关联分析、定制筛选规则、人工校验结果。疑似错译的标准为相同编码术语的中文译文与英文原文存在语义冲突,或中文译文未体现英文原文的强关联语义。关联强度的计算方法采用药物警戒信号检测中常用的四格表法和信息成分指标。结果:通过关联分析,经规则筛选和人工校验,本研究发现MedDRA 26.1中文版存在语义冲突的错译术语共11个,翻译准确性欠佳的术语共8个;错译及翻译准确性欠佳的术语涉及英文词根“hyper-”与“hypo-”、英文单词“increased”和“decreased”。结论:本研究通过关联分析算法,利用相同编码MedDRA术语中文译文和英文原文的语义冲突发现错译问题,方法简单有效,可为MedDRA术语集的维护提供可行的技术支持,提升MedDRA多语言版本之间的语义一致性。



微信公众号

特辑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