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 中国核心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
  •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等

快速检索引用检索图表检索高级检索

本期目录

2025年 第27卷 第3期

监管科学

以深化监管改革促进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李利
2025, 27(3):  217-219. 
摘要 ( 75 )   PDF (336KB) ( 147 )     
研究进展

非编码RNA在脑出血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刘鹏, 熊涛, 陈秋欣, 姚卫灵, 胡文悦, 肖周华, 王欣, 朱杉杉, 张菶
2025, 27(3):  220-226. 
摘要 ( 57 )   PDF (498KB) ( 104 )     

脑出血(ICH)是指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导致血液外渗并形成血肿的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作为中风的一个亚型,具有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ICH病因多样,主要包括高血压、脑血管畸形等。ICH后的病理损伤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脑损伤,ICH后血肿的占位效应会压迫脑组织引起原发性脑损伤,而血肿成分及其降解产物可以导致继发性脑损伤,如影响线粒体功能障碍、小胶质细胞激活、神经递质和炎症介质的释放而对脑组织造成损伤。目前治疗脑出血的方法主要是手术和内科治疗,但是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非编码RNAsNon-coding RNAsncRNAs)主要分为3类:microRNAmiRNA)、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和环状RNAcircRNA)。大量研究结果显示ncRNAs在脑出血病理机制中扮演重要角色,与疾病预后密切相关。非编码RNA在脑出血中的研究逐渐深入,本研究通过对非编码RNA调节ICH后的增殖与氧化应激、神经与血管再生、自噬、脑水肿和血脑屏障、细胞死亡和炎症等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ICH的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冠心病相关炎症通路及抗炎治疗进展

范海, 王岳松, 董学滨
2025, 27(3):  227-231. 
摘要 ( 65 )   PDF (459KB) ( 114 )     

冠心病是心内科的常见病及多发病,虽经规律的冠心病二级预防治疗,但致死率及致残率仍居高不下,迫切需要研究冠心病发生发展的机制及开发新的治疗药物。研究显示,炎症反应可能参与冠心病的全程,并加速冠心病的发生发展。目前大量研究正在揭示其具体机制,针对相关通道及炎症因子的抑制剂也在开发及研究中,以发现冠心病抗炎的最佳药物。研究指出,NLRP3炎症小体信号通路及PI3K信号通路等经典的炎症通路广泛参与冠心病发病过程,其下游炎症因子白介素1、白介素6及肿瘤坏死因子等是导致冠心病进展的直接因素。基于此,本研究对NLRP3炎症小体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AMPK信息通路、NF-κB相关信号通路等冠心病抗炎治疗的信号通道及相关药物作一综述,以期为冠心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治疗思路及策略。


血虚证动物模型建立及评价指标研究

陈晓莉, 闫广利
2025, 27(3):  232-238. 
摘要 ( 38 )   PDF (518KB) ( 60 )     

血虚证是中医临床上常见的证型之一,由于人体中的血液无法滋养五脏六腑、经脉、四肢百骸,临床表现为面色无华、头晕目眩、心慌失眠等。临床上对于血虚证的诊断很大程度受医者个人经验和主观判断影响,使得血虚证的诊断难以统一和标准化,导致血虚证研究发展滞后。为推动血虚证的临床诊断标准化及研究进程,建立科学、合理、与中医临床实践相符合的血虚证动物模型及其评价体系尤为重要。血虚证动物模型的建立和评价指标的研究为中医药治疗血虚证提供了重要的实验基础。目前,血虚证动物模型主要通过物理、化学等手段损耗实验动物血液或抑制其造血功能来制备。本研究总结血虚证动物模型建立的常用方法,包括失血法、化学损伤法、溶血法、辐射损伤法和复合药物法,根据血虚证临床患者的症状,分析血虚证动物模型的评价指标,如一般体征、外周血象、骨髓造血功能、造血及免疫因子和多组学的生物标志物,以期提高后续血虚证相关研究的科学性和临床应用价值。


医药信息学
基于HPLC-Q-TOF-MS/MS结合网络药理学的补肺丸肺分布成分及其干预肺结节的作用机制研究
王榆鑫, 翁小刚, 杨丽, 聂颖兰, 彭娟, 胡文青, 程浩洁, 杨司宇, 张美玉, 孙健
2025, 27(3):  239-246. 
摘要 ( 113 )   PDF (6889KB) ( 125 )     

目的:探讨补肺丸干预肺结节的潜在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方法:采用HPLC-Q-TOF-MS/MS对大鼠口服补肺丸后的肺分布成分进行分析,使用Swiss Target PredictionGeneCards等数据库筛选补肺丸关联靶点与肺结节相关靶点,并通过Venny筛选补肺丸干预肺结节的潜在靶点;应用String数据库与Cytoscape软件构建并分析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筛选核心靶点;通过基因本体论(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进行富集分析。结果:共检测出44个补肺丸入肺成分,获得737个药物潜在靶点、1 689个肺结节治疗潜在靶点和172个交集靶点,筛选出70个核心靶点。经网络药理学GOKEGG富集分析,发现补肺丸可能通过kaempferolvanillic acidononin等多成分调控EGFRNFKB1SRCFGF2等多靶点,进而调节MAPKPI3K-AktNF-κB等信号通路发挥干预肺结节的作用。结论:该研究对补肺丸入肺成分进行了全面解析,为进一步开展补肺丸干预肺结节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提供参考依据,为补肺丸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基于生物信息学和机器学习的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与非活动期特征基因及靶向中药预测研究

姚筱朵, 祖国秀, 沈悦, 汤继芹
2025, 27(3):  247-256. 
摘要 ( 32 )   PDF (5735KB) ( 86 )     

目的:采用生物信息学和机器学习的方法,初步探索溃疡性结肠炎(UC)活动期与非活动期的特征基因,并预测UC治疗的潜在靶向中药。方法:利用GEO数据库选取GSE179285GSE38713GSE75214GSE489594个数据集,采用GEO2R在线分析方法分别进行UC活动期与非活动期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筛选,在Metascape中对UC活动期与非活动期DEGs进行GO分析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利用STRING12.0数据库进行UC活动期与非活动期DEGsPPI网络构建,采用Cytoscape软件得到UC活动期和UC非活动期的特征基因,将特征基因输入Coremine Medical进行靶向中药的初步筛选。结果:筛选出UC活动期DEGs 365个,UC非活动期DEGs 292个。UC活动期DEGs主要涉及对细菌的反应、炎症反应、免疫球蛋白介导的免疫反应、CXCR趋化因子受体结合等生物学过程,KEGG通路主要富集在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和胆汁分泌上。UC非活动期DEGs主要涉及对激素的反应、单羧酸代谢过程、有机阴离子传输、细胞运动的负调控、脂质定位、MAPK级联的调节、细胞粘附分子结合、激酶结合等生物学过程,KEGG通路主要集中在视黄醇代谢、蛋白质消化和吸收。PPI网络构建及Cytoscape得到UC活动期特征基因IL1BCXCL8CXCL10MMP9IL1AICAM1CXCL1CXCR2CCL2CXCL13UC非活动期特征基因CDC42FN1CDH1EZRIQGAP1WASLGSNTFRCGJA1CTNNA1。通过Coremine Medical平台进一步筛选出治疗UC活动期与非活动期的潜在中药共22种。结论:该研究通过分析UC活动期与非活动期的DEGs,筛选UC活动期与非活动期的特征基因,从而预测UC治疗的靶向中药,为治疗UC活动期与非活动期提出了更精确的治疗方案。


酒精性股骨头坏死研究现状及趋势的可视化分析

邓鑫, 苏云, 富雨田, 张浩淳, 张永昆, 吴迪
2025, 27(3):  257-265. 
摘要 ( 40 )   PDF (12641KB) ( 32 )     

目的:对国内外酒精性股骨头坏死的研究热点和趋势进行可视化分析,为后续研究和发展提供思路与建议。方法:基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和Web of ScienceWos)核心数据库,检索时间为自建库至20243月,选取酒精性股骨头坏死相关文献,将所得文献代入CiteSpace6.1.R6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并绘制图谱。结果:CNKI数据库共纳入228篇文献,Wos核心数据库共纳入105篇文献;国内发文量最高的团队是王义生团队,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是发文量最多的机构,出现频率较高的关键词为酒精、酒精性、动物模型、骨坏死、股骨头、发病机制;国外发文量最高的团队为Wang JianZhong团队,发文量最多的机构是内蒙古医科大学,出现频率较高的关键词分别为Avascular necrosis(缺血性坏死)、Femoral head(股骨头)、Bone(骨头)、Nontraumatic osteonecrosis(非创伤性骨坏死)。结论:酒精性股骨头坏死研究的热度整体呈波动上升态势,增长速度较为缓慢。国内研究重点集中在动物实验和中医药治疗,国外更注重病原学和基因学研究。未来的研究将聚焦于探究其发病机制,并加强对中医药治疗方法的深入研究与应用。


临床医药

司美格鲁肽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缺血性心肌病的疗效研究

陈素艳, 赵东坡, 杨乐, 李纪娥, 常晓彤
2025, 27(3):  266-270. 
摘要 ( 74 )   PDF (421KB) ( 155 )     

目的:探讨司美格鲁肽联合瑞舒伐他汀对2型糖尿病合并缺血性心肌病患者血糖血脂、炎症因子、心功能及心率变异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10月至202310月我院收治住院的1802型糖尿病合并缺血性心肌病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9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联合瑞舒伐他汀,试验组在常规药物基础上给予瑞舒伐他汀联合司美格鲁肽。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血脂、炎症因子、心功能以及心率变异性指标变化。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血糖、血脂、炎症因子指标均显著改善(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试验组患者FPG2 h PBGHbA1c水平均降低(P<0.05);试验组患者TGTCLDL-C水平均降低,而HDL-C水平升高(P<0.001);试验组CRPIL-6水平均降低(P<0.05),两组患者TNF-α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LVEFSDNNSDANNPNN50 RMSSD水平均升高(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心率变异性指标(SDNNSDANNPNN50RMSSD)较对照组均升高(P<0.001),而两组LVEF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司美格鲁肽联合瑞舒伐他汀对2型糖尿病合并缺血性心肌病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调节糖脂代谢,减轻炎症反应,改善心功能和心率变异性。


基于增强回归树的无症状脑梗死影响因素分析

王佳芮, 孔祥锴, 赵素平, 刘艳丽, 杜娟, 张晓蕴
2025, 27(3):  271-276. 
摘要 ( 30 )   PDF (1152KB) ( 85 )     

目的:探讨无症状脑梗死(silent brain infarctionSBI)的危险因素,并构建基于增强回归树的无症状脑梗死风险预测模型,为脑梗死的一级预防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纳入201981日至202451日在我院健康管理科进行健康体检并接受头颅核磁检查的162例年龄40~60岁体检者,收集一般资料、调查问卷、血常规、生化及代谢相关的67项检测结果。采用增强回归树模型建立无症状脑梗死预测模型。结果:发生无症状脑梗死组61例,未发生无症状脑梗死组101例。增强回归树模型提示,低密度脂蛋白、体重指数、内中膜增厚、空腹血糖、凝血酶原活动度、尿素、总胆红素、肌酐是与无症状脑梗死发生风险最相关的因素,贡献度大于5%。模型的AUC值为0.983,提示模型预测准确性好。结论:构建的增强回归树模型对无症状脑梗死的发生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可以识别出更符合临床意义的危险因素。

 

参附注射液联合艾灸治疗阳气暴脱型脓毒性休克的疗效观察

张冰怡, 刘倩倩, 田源, 周小燕
2025, 27(3):  277-281. 
摘要 ( 27 )   PDF (444KB) ( 74 )     

目的:探讨参附注射液联合艾灸治疗对阳气暴脱型脓毒性休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74例阳气暴脱型脓毒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7例,对照组予以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参附注射液及艾灸疗法。两组患者均治疗7 d后评定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降钙素原(PCT)等炎症因子水平及序贯性器官功能衰竭(SOFA)评分、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APACHE II)评分,比较两组患者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总剂量、重症医学科(ICU)住院天数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血清TNF-αIL-6PCT水平、SOFA评分、APACHE I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总剂量及ICU住院天数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6.5%,对照组为62.2%P<0.05)。结论:参附注射液联合艾灸治疗阳气暴脱型脓毒性休克可有效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改善脏器功能,减少血管活性药物使用剂量及入住ICU天数,增加疗效。

  

口服新型复合水溶性膳食纤维对超重/肥胖伴轻度高脂血症患者脂代谢影响的随机对照研究

张新胜, 吕春健, 刘鹿, 于志盟, 杨荩冉, 李丽雅, 刘英华
2025, 27(3):  282-287. 
摘要 ( 19 )   PDF (490KB) ( 77 )     

 目的:探讨口服新型复合水溶性膳食纤维联合饮食运动干预对超重/肥胖伴轻度高脂血症患者脂代谢及体成分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将80例超重/肥胖伴轻度高脂血症患者分为试验组(A组,n=40)和对照组(B组,n=40)。A组接受新型复合水溶性膳食纤维(每日20 g)联合标准化饮食运动干预,B组仅接受饮食运动干预,持续12周。收集受试者一般情况,比较两组营养素摄入情况、体成分分析指标(体脂百分比、体脂重、去脂体重、肌肉重、蛋白质、无机盐、总体水、细胞外液、细胞内液)及血清学指标(ASTALTTPALB、球蛋白、TBILDBILIBILGGTALPGLUCreaBUNTCTGLDL-CHDL-CAST/ALT、白/球蛋白比、TC/HDL-C、非-HDL-C)的变化。结果:干预后,A组膳食纤维摄入量高于B组(P<0.05),脂肪摄入量低于B组(P<0.05)。A组基础代谢率(Δ=-7.74 kcal·d-1)体脂百分比(Δ=-0.01%)、体脂重(Δ=-0.48 kg)及血脂指标减少量(TC Δ=-0.25 mmol·L-1LDL-C Δ=-0.09 mmol·L-1、非HDL-C Δ=-0.13 mmol·L-1)优于B组(P<0.05)。ATC/HDL-C比值增加程度低于B组(Δ=0.18 vs 0.36P<0.05),且未发现肝肾毒性。结论:口服新型复合水溶性膳食纤维联合生活方式干预可有效改善超重/肥胖伴轻度高脂血症患者的体脂分布及脂代谢紊乱。

 

检验检测

不同类型山茱萸药材外观色泽与内在质量优劣的相关性研究

朱茜茜, 龙群赓, 黄雍, 谭佳颖, 王璐, 黄莉, 肖望重, 戴冰
2025, 27(3):  288-294. 
摘要 ( 30 )   PDF (588KB) ( 94 )     

目的:比较研究不同类型山茱萸药材外观色泽与质量优劣的相关性,并建立不同类型山茱萸中4种成分(没食子酸、莫诺苷、马钱苷、獐芽菜苷)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收集5批次山茱萸样品,根据其外观性状的色泽、油润以及肉厚(饱满度)程度进行识别并分为ABC三类,采用色差仪测定山茱萸药材色度值(L*a*b*),采用烘干法、总灰分测定法、冷浸法、HPLC法分别测定其相关质量评价指标:水分、总灰分、水溶性浸出物及没食子酸、莫诺苷、马钱苷、獐牙菜苷4种成分含量,并采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3类山茱萸药材的水分、总灰分、水溶性浸出物以及指标成分含量均符合2020年版中国药典要求。与C类山茱萸药材比较,AB类山茱萸药材的a*值以及水溶性浸出物含量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色度值a*及水溶性浸出物含量均明显升高。结论:山茱萸药材外观颜色与其水溶性浸出物含量密切相关,外观颜色越红,a*越大,水溶性浸出物含量越高,其质量越优,该研究可为山茱萸药材快速质量优劣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HPLC法同时测定“黄芩-黄连”药对中9种成分

宗阳, 姚文涛
2025, 27(3):  295-300. 
摘要 ( 36 )   PDF (726KB) ( 30 )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黄芩-黄连中9种成分:黄连碱、表小檗碱、药根碱、小檗碱、巴马汀、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和汉黄芩素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Agilent Zorbax C18色谱柱(4.6 mm×250 mm5 μm),流动相为0.1%甲酸水(B)-甲醇(C),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1,柱温为30 ℃,检测波长为275 nm,进样量10 μL。结果:黄连碱、表小檗碱、药根碱、小檗碱、巴马汀、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和汉黄芩素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73~11.62 μg·mL-1r2=0.999 7)、3.48~55.65 μg·mL-1r2=0.999 7)、2.68~42.88 μg·mL-1r2=0.999 7)、4.23~67.62 μg·mL-1r2=0.999 7)、4.28~68.40 μg·mL-1r2=0.999 7)、15.28~244.40 μg·mL-1r2=0.999 6)、5.74~91.80 μg·mL-1r2=0.999 6)、0.64~10.30 μg·mL-1r2=0.999 6)、0.67~10.64 μg·mL-1r2=0.999 9)。精密度、重复性和稳定性试验RSD均符合要求。黄连碱、表小檗碱、药根碱、小檗碱、巴马汀、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和汉黄芩素的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0.10%100.31%100.02%99.66%100.65%99.83%99.39%100.09%101.31%。结论:本法灵敏简便、准确度高,适用于同时测定黄芩-黄连中9种成分的含量,可用于黄芩-黄连的质量控制。


管理实践

现行法规下化学药品稳定性研究与有效期管理分析

周雅欣, 丁浩, 王敏, 解竺澎, 储藏, 王伯阳
2025, 27(3):  301-307. 
摘要 ( 50 )   PDF (476KB) ( 123 )     

化学药品作为市场占比最大的药物,其质量安全一直受到高度重视。本研究通过梳理上市前注册申请和上市后监督管理中涉及稳定性研究和有效期监管的国家现行法规和指导原则等文件,归纳汇总了上市前后化学药品稳定性研究技术要点。影响化学药品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包括药品包装材料、温度、湿度、光、极端条件和储存时间等,特殊剂型需结合剂型特点增设质控项目。上市后化学药品有效期管理贯穿生产、流通、使用等各环节,通过开展持续稳定性考察和建立药品全流程追溯体系,最大程度保证药品质量可控。当药品有效期确需调整时,应按照上市后变更有关法规文件完成有效期变更。此外,为进一步完善应急救援等特殊情况下化学药品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建议监管部门鼓励制药企业适时公开稳定性数据,加强应急储备药品在极端环境下的质量研究,完善新型制剂技术指导原则,以促进化学药品全链条全时域质量监管。


我国医疗器械审评报告中临床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要素公开情况的汇总分析

李其泽, 丹增赤列, 王朵儿, 林小莹, 姜茹, 沈心远, 王玉鹏, 王杨
2025, 27(3):  308-313. 
摘要 ( 34 )   PDF (1746KB) ( 148 )     

目的:了解我国医疗器械技术审评报告中临床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要素的公开情况。方法:通过提取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官网的医疗器械公开审评报告信息,将2023全年度的公开技术审评报告作为研究对象,提取相关信息并进行汇总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了60项临床试验,涉及医疗器械分类条目中全部类型(22个)中的17个,试验设计与分析要素的报告呈现多样性。在临床评价概述中,只有样本量信息被全部明确提及,但有51.5%的临床试验未明确说明是否应用盲法设计,有41.7%的试验未明确说明主要指标结果所基于的统计分析人群。结论:国内医疗器械审评报告反映了上市前临床试验现状,但临床评价与试验设计方法学信息公开仍存在透明度不足的情况。建议规范临床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要素公开标准并建立分类机制,提升方法学要素透明度,助力临床试验科学化发展。


平行人工膜渗透模型在枸橼酸西地那非片过评仿制药生物等效性预测中的应用

张树栋, 吴斌, 吴兆伟, 张喆, 王琳
2025, 27(3):  314-320. 
摘要 ( 21 )   PDF (1655KB) ( 47 )     

目的:采用平行人工膜渗透模型,对两家已经通过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枸橼酸西地那非片的渗透速率进行研究,预测其人体生物等效性,为该品种过评后的监管提供可行方案。方法:采用Macro FluxTM型药物溶出度与渗透速率测试系统,建立了基于平行人工膜渗透性的枸橼酸西地那非片体外溶出-渗透模型,分别测定两家过评企业产品在模拟空腹介质中的溶出行为和渗透速率,并同参比制剂进行比较,预测其人体生物等效性。结果:两家过评企业的渗透速率和累积渗透量分别为(1.318 7±0.019 8 μg·min-1·cm-2、(1.341 6±0.007 1 μg·min-1·cm-2和(392.266 6±8.295 8 μg、(399.026 7±15.429 7 μg。经模型预测两家过评企业制剂与参比制剂生物等效。结论:该模型能更准确地预测评估枸橼酸西地那非片在胃肠道的吸收行为及临床疗效,为药物有效性评价提供新工具。该研究为已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的监管提供科学的评价方法及监测工具,支撑药品全生命周期的科学监管。



微信公众号

特辑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