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核心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等
快速检索
引用检索
图表检索
高级检索
首页
编委会
期刊简介
政策法规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特辑专栏
医药学专栏
默认
最新文章
浏览次数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下载引用
EndNote
Reference Manager
ProCite
BibTeX
RefWorks
显示/隐藏图片
Select
1.
“以器官系统为基础,以疾病为中心”的临床
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初探
付斌, 徐慧莉, 赵丽莉
中国医药导刊 2023, 25 (6): 627-630.
摘要
(
71
)
PDF
(297KB)(
146
)
可视化
当前医学教育需要不断创新发展,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发展需要。近年来,“以器官系统为基础,以疾病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新模式已经成为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本研究对“以器官系统为基础,以疾病为中心”培养模式下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进行了初步探讨,强调了培养方案的制定在开展“以器官系统为基础,以疾病为中心”教学改革中的重要性,提出了高等医学教育临床医学专业的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需要根据时代需求制定培养目标、根据医学教育规律确定课程体系、根据学生学习心理优化培养方式、根据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方法、以促进能力提升为导向改进考核评价体系等多方面的核心观点。本研究阐述了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原则及设计过程,为国内各高等医学院校开展“以器官系统为基础,以疾病为中心”改革过程中培养方案的制定,提供详细可靠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
《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
王丽薇, 谢恬
中国医药导刊 2023, 25 (6): 631-635.
摘要
(
83
)
PDF
(445KB)(
204
)
可视化
我校在《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outcomes-based education,OBE)的递进式问题式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与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SPOC)相结合的多元融合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开展教学,从专业知识技能培养、提问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以及知识整合等综合能力锻炼、价值情感塑造、数字思维、药学思维与跨学科多元思维构建等多个维度设计组织教学,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与能力,并通过多元评价体系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本研究对我校《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中的经验进行整理总结,以期为本课程的持续优化升级以及高校开展课程教学改革提供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3.
基于2022年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
教学成果奖的实证研究
张明悦, 徐彩花, 石学睿, 申采奕, 康迎英, 张哲文, 邢丽娜, 田金徽,
中国医药导刊 2023, 25 (6): 654-660.
摘要
(
73
)
PDF
(1431KB)(
70
)
可视化
目的:对2022年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获奖项目进行分析,以期为该领域的广大研究者提供参考。方法:运用Excel 2021、VOS viewer 1.6.18等软件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官网公示的2022年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情况,对医学类获奖成果的完成单位、完成人员、成果内容等信息绘制可视化图谱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共有572项教学成果成功获批2022年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成果内容主要包括人才培养、课程思政、学科建设、教育体系改革等,其中医学类成果共有53个,占获奖成果总数的9.27%。53 项医学类获奖成果的第一完成单位分布在 20 个省份(地区),主要集中在我国华东地区;“双一流”建设高校为获得该奖项的主力军;成果内容主要聚焦于人才培养和创新实践能力的提高。结论:各高校应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加强与其他高校、社会机构间的合作交流,以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推动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4.
医药学教育中“形成性评价”教学研究特征分析
张娇燕, 段丹, 郭明月, 吴松霖, 路文君, 刑丽娜, 田金徽,
中国医药导刊 2022, 24 (6): 581-587.
摘要
(
103
)
可视化
目的:分析探讨医药学教育中“形成性评价”教学元素的特征,以期为我国开展教学评价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及维普资讯网,获取医药学教育领域“形成性评价”教学研究,筛选后应用Excel软件提取所纳入研究中的“形成性评价”元素信息并进行描述性分析。通过MindMaster和GraphPad Prism软件分别绘制思维导图和柱状图,采用VOS viewer软件生成聚类图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形成性评价教学法在课堂应用较临床教学应用多,该部分成绩在总成绩中的占比以40%、50%居多;考核元素种类覆盖较广,前3名分别为考勤、作业和课堂表现;应用策略包括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等。形成性评价教学常与问题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联合应用,依靠网络教学平台辅助以及建立即时通讯交流平台来协助达成教学评价,多通过问卷调查法开展教学效果评价。结论:形成性评价教学注重教学过程的动态评价和指导,有助于“教学相长”,值得在医学理论和实践教学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5.
《药物合成新技术》课程“三位一体”人才 培养模式教学改革与实践
叶向阳, 惠子, 何兴瑞, 王丽薇, 谢恬
中国医药导刊 2022, 24 (6): 577-580.
摘要
(
110
)
可视化
目的:我院在《药物合成新技术》课程教学中,通过开展教学-科研实践-科技竞赛“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与实践,提升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为培养优秀的药物合成、药物开发与药物生产研究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奠定基础。方法:组建师生合作型教师队伍,构建用于教学的药物合成科研平台,改革教学内容,强化研究型教学内容,注重科研思维培养,为药学专业学生提供科研训练、科技创新竞赛指导与技术支持。结果与结论:通过两个教学周期的改革与实践,我院学生在药物合成基础知识掌握、科研实验设计与实践操作能力方面都得到了明显提升;同时在课程组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获得省级、市级和校级多个科技创新项目立项,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2篇,参与申请发明专利3项,课程建设获得2项教学改革项目立项。本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为其他医药类课程开展“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6.
《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课程思政育人 教学设计与效果评价
王丽薇, 周建良, 赵维良, 陈碧莲, 郑成, 谢恬
中国医药导刊 2022, 24 (6): 572-576.
摘要
(
211
)
可视化
《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是高等院校药学类专业的必修课程,我院《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课程组针对当前课程思政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课程自身的思政资源禀赋以及前期教学改革经验,通过设计符合时代精神与课程特色的课程思政教学项目融入到教学中,并构建多元增值性评价体系评价教学效果,在全院范围内开展思政教学改革。课程组研究结果表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不仅能加强学生利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在真实场景中解决与中医药相关问题的能力,而且从多个维度内化正确的价值观,为实现课程思政育人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推进课程思政与专业技能培养深度融合、相得益彰,为其他医药类课程的思政育人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7.
《药事管理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应用
张可人, 崔杏, 姜云芳, 陈瑞, 廖伟科, 何迅
中国医药导刊 2022, 24 (6): 568-571.
摘要
(
233
)
可视化
目的:推进高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发挥课程育人作用,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养。方法:开设《药事管理学》思政课程,对我校2018级药事管理专业及药物制剂专业学生进行教学实践,并通过问卷调查对教学效果进行反馈。结果:教学课程结束后发放调查问卷193份,有效回收191份,有效回收率为98.96%。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学生(163人,占85.34%)都认为思政内容融入专业课程很有必要,83.77%的学生(160人)认为在《药事管理学》课程中加入的思政元素对其思想有很大的启迪,84.82%的学生(162人)认为在思政融入《药事管理学》课程的学习中专业知识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结论:我校《药事管理学》课程思政建设已初步建立,教学效果较好,但在提升专业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和丰富结合思政点的教学资源等方面,仍需不断进行完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8.
医药学生对课程思政的认知评价调查研究
刘爱萍, 李晶, 王彩霞, 王允娜
中国医药导刊 2022, 24 (6): 563-567.
摘要
(
101
)
可视化
目的:了解医药学生对“课程思政”的认知评价情况,探讨医药学“课程思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以期为推动医药学院校“课程思政”进程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自设问卷对在校医药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学生基本信息、学生对“课程思政”的认知情况、“课程思政”对专业课的帮助程度,专业课“课程思政”的益处及“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等方面。结合SPSS 26.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调查513人,在思政教育内容进入专业课程的必要性认知方面,有489人(95.32%)认为非常有必要/有必要;认为课堂思政教育内容对学习专业课知识非常有帮助/比较有帮助者共484人(94.35%);488人(95.13%)表示课堂学习中的“课程思政”教育内容会引发自身在课后对有关方面的思考。调查结果显示,424人(82.65%)表示知晓“课程思政”概念;学生所学专业、学生对“课程思政”必要性的认知和课后思考是学生对“课程思政”知晓率的影响因素。学生更倾向于真实案例分享、讲授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形式的思政教学模式。结论:医药学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初见成效,“课程思政”的推行让更多医药学生认识到思政教育的重要性,今后还需不断总结经验,深入推进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的协同育人机制创新改革,持续发挥思政教育的铸魂育人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9.
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获奖医药学教材的特征分析
孙守元, 吴松霖, 李缘媛, 宁怡婷, 田金徽,
中国医药导刊 2022, 24 (6): 556-562.
摘要
(
84
)
可视化
目的:全面分析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获奖医药学教材的分布情况和特征,以期为进一步推进和健全我国医药学教材开发、建设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使用MindMaster、BICOMB 2、Ucinet 6和NetDraw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和特征分析,通过统计图、思维导图和合作网络共现分析,呈现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的获奖状况、医药学领域获奖教材在各专业及各出版社的分布状况、编者信息以及参与编写医药学领域获奖教材的单位的合作关系等。结果:医药学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类和高等教育类获奖教材中,基础医学及临床医学领域获奖教材数量最多;医药学领域获奖教材最多的出版社是人民卫生出版社;医药学领域高等教育类、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类获奖教材编者分别集中在北京市和山东省。北京、四川、广东3个省(市)的医药学教材编者合作密切。结论:教材建设是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优质教科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在医药学教材的建设中,各省份和编写团队间需进一步加强多元协作,发挥各方优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0.
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助力医药学教育持续发力
杜发强, 张娇燕, 胡芷若, 赵晓云, 李艳明, 田金徽,
中国医药导刊 2022, 24 (6): 550-555.
摘要
(
314
)
可视化
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是由教育部指导,教育部教育技术与资源发展中心(中央电化教育馆)主办的智慧教育平台,一期项目聚合了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和国家24365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4个子平台,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和教育服务。为充分把握目前形式多样、数量众多的医学慕课资源开设现状及应用情况,本研究主要选取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上医药学专业课程的开设及授课情况作为统计对象,以此梳理分析目前我国高校医药学专业慕课课程的开设现状、课程建设及应用情况,以期促进医药学专业慕课优质资源的实时共享,为医药学课程的设计规划提供信息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1.
“内外统一,共评共管”的高校教育教学质量 保障体系建设初探
杨天仁, 闫忠红
中国医药导刊 2022, 24 (6): 546-549.
摘要
(
134
)
可视化
高校教育的教学质量保障一直是世界各国普遍关心的问题,也是高等教育发展中的焦点问题。我国高校教育质量管理和质量保障体系的政策法规正在逐步完善,经历了“质量保证-质量提高-质量保障-质量文化”的层级演变过程,形成了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自1999年建立“高等教育研究与评价中心”以来,始终坚持以质量为生命,构建“内部质量保证与外部质量监控相统一”的质量保障体系,推行“内外统一,共评共管”的运行机制,其高等教育研究与实践获2009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鉴于此,本研究通过课题立项开展理论研究,学校进行教育质量保障体制机制改革的实践研究,探索内外统一的高校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和共评共管的质量保障运行系统,旨在开拓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新领域,全面保障与提高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2.
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医学生科研能力 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王大亮, 吴宁, 吴励, 李海涛
中国医药导刊 2022, 24 (6): 540-545.
摘要
(
188
)
可视化
如何有效加强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医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目前我国八年制医学教育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清华大学医学院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结合我国医学人才的培养需求,提出了“医师科学家”的培养目标、“3+2+3”医学博士学位培养模式,建立了“八年一贯制三阶段科研能力培养体系”。该培养体系分为3个阶段:前3年是以课程设置、“走进实验室”、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等为主的科研启蒙阶段;中间2年是以海外科研训练为主的科研训练阶段;后3年则是以临床医学科研为主的临床科研阶段。三阶段培养体系以医学科研能力培养为导向,突出“国际视野”,注重在不同阶段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培养方式和考核要求,是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体系的有效探索和创新实践,深受学生欢迎。本研究基于教学实践,详细阐述清华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八年制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并展开思考,旨在进一步加强高校医学生的科研素养和科研能力,为今后医学生临床工作的科研创新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3.
专栏导读:“新医科”和“互联网 +”背景下 医药学教育教学思考
田金徽
中国医药导刊 2022, 24 (6): 537-539.
摘要
(
207
)
可视化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4.
专家观点:我国医药学教育创新发展之我见
王月丹
中国医药导刊 2022, 24 (6): 535-536.
摘要
(
83
)
可视化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5.
超星学习通平台结合BOPPPS教学模式在医学教学实践中应用效果的Meta分析
康迎英, 周甜, 李缘媛, 陈佳欣, 康宇晨
中国医药导刊 2022, 24 (7): 667-671.
摘要
(
230
)
可视化
目的:评价超星学习通平台结合BOPPPS教学模式在医学相关课程教学应用实践中的教学效果,旨在为医学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资讯网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获取国内超星学习通平台结合BOPPPS教学模式在医学相关课程教学应用的有关研究,由2名评价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后,采用ROBINS-I对最终纳入的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并采用RevMan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文献8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超星学习通平台结合BOPPPS教学模式在医学相关课程应用的教学效果优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面授教学,其中自主学习能力总分[MD=9.05,95%CI:4.28~13.83]、综合成绩[MD=0.51,95%CI:0.33~0.69]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结合BOPPPS和超星学习通平台的教学模式,可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综合成绩,活跃课堂氛围,提高教学质量,是一种符合当下时代背景、值得推广的创新型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6.
PBL-超星学习通平台混合教学模式在《临床麻醉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刘婕婷, 程露颖, 张昱, 柴芳, 米佳
中国医药导刊 2022, 24 (7): 662-666.
摘要
(
186
)
可视化
目的:探讨PBL-超星学习通平台混合教学模式在《临床麻醉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甘肃省某大学2018、2019级麻醉学专业本科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将2019级30名学生设为试验组,2018级28名学生设为对照组。试验组采用PBL-超星学习通平台混合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对照组采用普通线上教学法进行教学,教材选用郭曲练、姚尚龙主编的《临床麻醉学(第4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通过期末理论测试、操作考评及问卷调查评估教学效果,用SPSS 22.0软件处理所有数据。结果:教学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试验组学生在课前准备、课堂参与度、收集信息能力、学习主动性、学习有效性、系统理解知识能力、分析及解决问题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师生沟通程度和对教师满意度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学生的理论考试成绩和实践考试成绩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PBL-超星学习通平台混合教学模式改善了《临床麻醉学》的教学效果,可有效地训练本科生的临床思维,培养其构建问题、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可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应用于《临床麻醉学》本科教学工作中。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7.
基于循证研究能力培养的循证医学课程群构建研究
田金徽, 邢丽娜, 王淑萍
中国医药导刊 2022, 24 (7): 656-661.
摘要
(
78
)
可视化
证医学是20世纪医学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创新和革命之一,其核心思想是医疗决策应尽量以当前可得的最佳证据为依据。1999年,国际医学教育委员会将“循证医学”教育作为全球医学生培养的最低标准。2008年,我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中明确将循证医学列为临床医学专业的必修课,并将“运用循证医学原理,针对临床问题进行查证、用证的初步能力”作为医学本科生必须要达到的技能目标之一。高水平的教育离不开课程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循证医学课程体系的优化和完善也是循证医学教学水平提升的关键。本研究以新医科背景下循证医学人才培养为目标,分析了循证医学教学现状及面临的问题,基于证据生态系统和循证医学实践的5步法构建循证医学课程群,并对整合优化教学内容,开展混合式教学方法、项目任务驱动教学、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融合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与探讨,以期提升学生证据检索与评价能力和循证研究能力,同时为我国循证医学课程群教学改革提供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8.
中国、美国、日本医药学教学相关专利对比分析
赵亮, 路文君, 李艳明, 赵晓云, 胡芷若, 田金徽,
中国医药导刊 2022, 24 (9): 897-902.
摘要
(
66
)
可视化
目的:了解我国医药学教学相关专利现状,对比美国和日本相关专利申请情况,对我国医药学教学相关专利申请中的现有问题提出解决建议,以提升高质量专利占比。方法:本研究以Innojoy专利数据库作为数据来源,全面检索2002—2021年中国、美国、日本医药学教学相关专利。采用Excel 2019与Origin 2021进行数据分析和结果呈现。结果:中国、美国、日本在2002—2021年间医药学教学相关专利申请数量分别为3895、2502、1152件。中国医药学教学相关发明专利申请数量为2229件(57.23%)、实用新型专利1666件(42.77%);美国、日本医药学教学相关专利申请均以发明专利为主(分别为100.00%、98.70%)。国内38.98%的医药学教学相关专利处于有权状态,美国处于有权状态的医药学教学相关专利为51.28%,日本为44.22%。中国、美国、日本医药学教学相关专利申请数量最多的申请人分别为上海理工大学(14件)、加州大学(36件)、飞利浦电子公司(23件)。中国、美国和日本医药学教学相关专利申请IPC大类种类数量/申请量比值分别为61/3895(1.58%)、54/2502(2.16%)和28/1152(2.43%);IPC小类种类数量/申请量比值分别为142/3895(3.65%)、118/2502(4.72%)和57/1152(4.95%);IPC大组种类数量/申请量比值分别为417/3895(10.71%)、356/2502(14.23%)和177/1152(15.36%);IPC小组种类数量/申请量比值分别为1006/3895(25.83%)、999/2502(39.93%)和473/1152(41.06%)。日本和中国超过一半的医药学教学相关专利未被其他专利引用过,而美国医药学教学相关专利仅有23.70%未被引用。中国医药学教学相关专利中,不到10%在5个以上国家提交了专利申请(美国为27.51%,日本为42.97%),超过10项权利项数的专利占14.02%(日本占62.89%、美国占82.65%)。结论:我国医药学教学相关专利申请数量持续上升,申请量位居全球首位,但是专利质量仍需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9.
从硕博士学位论文分析透视国内实验室诊断领域的研究发展态势
沈明辉, 程露颖, 柴芳, 米佳
中国医药导刊 2022, 24 (9): 889-896.
摘要
(
49
)
可视化
目的:分析探讨国内实验室诊断研究领域硕、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特点,揭示其发表情况、研究热点与前沿等,了解该领域的发展趋势,以期为相关学者了解学科发展动态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以中国知网为数据来源,采用VOSviewer 1.6.15和Excel 2019 分析、处理数据及绘制相应的可视化网络知识图谱。结果:共检索到相关硕士学位论文5228篇,其中重庆医科大学(289篇)发文量最多;相关博士学位论文568篇,其中北京协和医学院(46篇)发文量最多。对国内实验室诊断研究领域硕、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特点进行分析发现:硕士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为临床各种细菌耐药性相关研究,博士论文更偏向于病原菌耐药机制研究;临床检验诊断学是相关硕、博士学位论文中发文量最多的学科;硕士学位论文的国家级基金与其他级别的基金在数量上差距不大,临床检验诊断学、分析化学和内科学的硕士论文基金数量远高于其他专业;博士学位论文国家级基金数量远大于其他级别基金数量,且主要集中在临床检验诊断学和生物医学工程两个专业。结论:实验室诊断领域硕、博士学位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将临床检验诊断学和医学各专科、生物学、信息技术、化学等学科相结合,打破传统学科之间的壁垒,实现学科交叉融合;研究方向整体逐渐从宏观视角转向微观视角,研究广度与深度逐阶段扩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0.
构建医药学教学证据生态系统推动循证教学发展
田金徽, 李江, 葛龙
中国医药导刊 2022, 24 (9): 884-888.
摘要
(
134
)
可视化
循证教学(evidence-based teaching,EBT)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实践模式,是指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下,在具备业务素质和水平管理者的协调下,基于当前可获得的最佳教学研究证据,结合教育者教学技能、经验和智慧,充分考虑受教育者意愿和价值观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实践。循证教学的出现,必将对传统教学方式产生影响,但并不能否定和取代所有的传统教学方式,而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补充和完善。循证教学主要涉及教育者、受教育者、证据和管理者4个要素,最大的挑战是来自循证教学相关证据的生产、综合、评价和转化。循证教学是以证据为基础的教学,其核心内容和基本精神就是寻找证据、分析证据和运用证据,以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决策。鉴于此,本研究基于循证教学和证据生态系统理念,构建了医药学教学证据生态系统,对高校如何推动基于证据的循证教学进行探索研究,以期为发展循证教学提供借鉴和策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线办公
作者投稿
专家审稿
编辑工作
微信公众号
下载中心
UDI电子论文集
版权转让协议
审稿须知
投稿须知
审稿要求
更多...
特辑专栏
更多...
友情链接
中国药物评价
中国医药信息网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网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信息中心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人口健康平台药学数据中心
中国药学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