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
  •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
  •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等

快速检索引用检索图表检索高级检索

本期目录

2019年 第21卷 第3期

投稿
T2WI FLAIR增强及减影技术在病毒性脑膜炎中的诊断价值
吴冬,赵志清,郑锐标,莫金潮,专庆春,吕永革,王俊国,钟金兰,余深平
2019, 21(3):  129-132. 
摘要 ( 299 )     
目的:评价MRI增强T2WI FLAIR序列在病毒性脑膜炎诊断中的意义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至2018年9月经临床确诊的27例病毒性脑膜炎患者的影像资料,其中男性15例,女性12例,年龄13~58岁,平均年龄(31.52±5.37) 岁。主要临床表现有发热24例,头痛23例。结果:病毒性脑膜炎T2WI FLAIR序列多表现为脑沟、裂、池信号增高,增强后表现为软脑膜或硬脑膜的均匀强化,多为脑回样、环状强化。27例脑膜炎患者中T2WI FLAIR增强上显示病变强化者有22例,在增强T1WI图像上显示病变强化者有15例,两者检出正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23,P=0.04)。结论:增强T2WI FLAIR 序列对于病毒性脑膜炎的显示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同时,具有早期诊断病毒性脑膜炎病变的潜在价值。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复合物(t-PAIC) 在冠心病患者中表达变化及与预后相关性分析
刘雅静,耿汉科
2019, 21(3):  133-136. 
摘要 ( 224 )     
目的:探讨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复合物(t-PAIC)在冠心病患者中表达变化及与预后相关性分析。方法:选择2016年4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检验科收治的173例冠心病患者及非冠心病患者50例进行本次研究。根据临床症状、心电图表现、心肌酶指标、冠状动脉造影等结果,将冠心病患者分为不稳定性心绞痛组(n=103)、稳定性心绞痛组(n=70)。再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单支血管病变组(n=38)、双支血管病变组(n=64)及三支血管病变组(n=71)。探讨t-PAIC在冠心病患者中表达变化及与预后相关性分析。结果:不稳定性心绞痛组患者的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总胆固醇(TC)、C反应蛋白(CRP)、空腹血糖(FBG)均高于稳定性心绞痛组和非冠心病组(P<0.05);稳定性心绞痛组的CKMB、CRP均高于非冠心病组(P<0.05)。不稳定性心绞痛组的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浓度高于稳定性心绞痛组和非冠心病组,而前者的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浓度低于后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稳定性心绞痛组的血浆PAI-1浓度高于非冠心病组,血浆t-PA浓度低于后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冠心病组、单支血管病变组、双支血管病变组、三支血管病变组的血浆PAI-1浓度依次升高,而血浆t-PA浓度依次降低,且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PAIC浓度与冠脉狭窄数、疾病严重程度呈相关性,可作为临床上预测冠心病患者预后的血清学指标。
房水细胞因子与糖尿病性黄斑水肿抗VEGF治疗疗效的相关性
张建,关小东,方天敏,雷晓琴
2019, 21(3):  137-142. 
摘要 ( 229 )     
目的:探究房水细胞因子与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疗效的相关性及其对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对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间于我院行抗VEGF治疗的80例DME患者进行前瞻性分析,根据治疗6个月后黄斑中央厚度(CMT)降幅是否≥100 μm,分为显著组(≥100 μm,52例)和不显著组(<100 μm,2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和房水细胞因子水平,分析房水细胞因子与DME抗VEGF治疗疗效的相关性,应用ROC曲线分析不同因子对抗VEGF治疗疗效的预测价值。结果:不显著组的糖尿病病程长于显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36,P=0.022),两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分级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Z=2.206, P=0.027)。不显著组的白细胞介素-8(IL-8)和胎盘生长因子(PIGF)水平高于显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07,2.443;P=0.000, 0.017),白细胞介素-10(IL-10)和VEGF水平低于显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60,3.016;P=0.000, 0.00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L-8(OR=0.473, 95%CI 0.302~0.741)水平是影响抗VEGF治疗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IL-10(OR=5.065, 95%CI 1.818~14.107)和VEGF(OR=1.045, 95%CI 1.008~1.083)是影响抗VEGF治疗疗效的独立保护因素。 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IL-8水平与CMT降幅呈显著负相关(r=-0.789,P=0.008),IL-10和VEGF水平与CMT降幅呈显著正相关(r=0.633、0.643, P=0.010、0.010),IL-8水平与CMT降幅的相关性显著高于IL-10和VEGF水平(Z=2.175、2.061,P=0.030、0.039)。ROC曲线显示,房水IL-8水平预测抗VEGF疗效的AUC为0.914,明显高于IL-10、PIGF和VEGF(AUC=0.811、0.641、0.709),其最佳截点为IL-8<18.13 pg·mL-1,此时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2.41%和96.43%。结论:房水IL-8、IL-10和VEGF水平与DME患者抗VEGF治疗疗效存在相关性,应用房水IL-8水平预测抗VEGF疗效具有较好的诊断效能。
纠正亚低温联合限制性液体复苏对严重腹部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预后的影响
贾炳学
2019, 21(3):  143-147. 
摘要 ( 199 )     
目的:探讨纠正亚低温联合限制性液体复苏对严重腹部创伤-失血性休克(trauma-hemorrhagic shock,THS)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严重腹部THS患者11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5例。对照组给予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观察组采用纠正亚低温联合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心脏指数(CI)、中心静脉压(CVP)]、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动脉血乳酸(ABL)、炎性因子[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水平变化,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2 h后SvO2、CI、CVP、APTT及血清IL-10水平较治疗前均升高(P<0.05),ABL值及血清CRP、IL-6浓度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改善更显著(P<0.05)。与治疗前对比,观察组治疗后PT值下降(P<0.05),而对照组PT值上升(P<0.05)。观察组的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55)5.45%、(4/52)7.69%,低于对照组的(10/55)18.18%、(11/45)24.44%(P<0.05)。结论: 严重腹部THS患者应用纠正亚低温联合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状态,纠正凝血功能障碍,减轻炎性损伤,降低病死率,减少并发症。
过敏性鼻炎中西医结合诊疗综述
陈秀香,邹泰基,张书山,陈桂敏,宫爱民
2019, 21(3):  148-151. 
摘要 ( 262 )     
过敏性鼻炎(AR)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随着我国生产生活污染的不断增加,患者患病机率亦随之增加。中西医结合治疗AR,疗效确切,增效减毒,较单一治疗方法有一定优势。现就目前我国中西医结合诊疗AR的临床方法和疗效进行综述,借以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AR的独特优势。
加味防己茯苓汤联合CRRT疗法对脓毒症急性肾损伤患者肾功能及血清APN、PCT、Lac水平变化的影响
杜晓敏
2019, 21(3):  152-156. 
摘要 ( 235 )     
目的:探讨加味防己茯苓汤联合持续肾脏替代治疗(CRRT)对脓毒症急性肾损伤患者肾功能及血清脂联素(APN)、降钙素原(PCT)、乳酸(Lac)水平变化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7年2月我院78例脓毒症急性肾损伤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9)与研究组(n=39)。对照组采取CRRT治疗,研究组采取CRRT疗法+加味防己茯苓汤,持续服用28 d。入院时及治疗结束后统计对比两组中医证候积分、肾功能指标[尿酸(UA)、尿素氮(BUN)、肌酐(Scr)]、血清PCT、APN、Lac水平、7 d及28 d病死率。结果: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较对照组低(P<0.05);治疗后两组UA、BUN、Scr水平较治疗前均降低,且研究组肾功能指标水平较对照组均低(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PCT、Lac水平较治疗前降低,血清APN水平较治疗前增高,且研究组血清PCT、Lac水平较对照组低,血清APN水平较对照组高(P<0.05);研究组7 d及28 d病死率(5.13%、7.69%)较对照组(12.82%、28.21%)低,且两组28 d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采用CRRT疗法及加味防己茯苓汤治疗脓毒症急性肾损伤患者效果显著,可有效缓解其临床症状,改善血清APN、PCT、Lac水平,促使肾功能恢复,降低病死率。
建中和胃汤治疗脾虚畏寒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疗效及对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
李伟
2019, 21(3):  157-161. 
摘要 ( 265 )     
目的:观察自拟建中和胃汤治疗脾虚畏寒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炎性因子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间收治的104例脾虚畏寒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对入选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组、观察组分别纳入5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应用自拟建中和胃汤治疗;治疗一疗程(60 d)后,评估两组临床疗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血清胃肠激素、血清炎性因子的变化情况,统计治疗前后两组幽门螺旋杆菌(Hp)阳性率,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胃肠激素和炎性因子水平。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胃脘痞满、胃脘隐痛、嗳气、大便异常、肢冷畏寒、纳差积分均较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一疗程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2.31%,对照组为76.92%,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一疗程后,两组患者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胃泌素(GAS)、白细胞介素-6(IL-6)、胃动素(MTL)表达均优于本组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对照组Hp阳性率为26.92%,观察组为11.54%,两组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Hp阳性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建中和胃汤治疗脾虚畏寒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疗效理想,能够提高Hp根除率,改善胃动力,抑制炎性因子过高表达。
我院大肠埃希氏菌、肺炎克雷伯菌耐药变迁的影响因素与AMS干预研究
赵翠红
2019, 21(3):  162-166. 
摘要 ( 212 )     
目的:系统研究我院大肠埃希氏菌、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性变迁与抗菌药物使用频度(DDDs)相关性,通过抗菌药物科学化管理(AMS),有效遏制细菌耐药。方法:以季度为统计时间段,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分别统计我院2016年1季度至2018年1季度大肠埃希氏菌、肺炎克雷伯菌耐药率和抗菌药物DDDs,通过SPSS 20.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分析其相关性及差异性。结果:大肠埃希氏菌耐药性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类、头霉素类抗菌药物DDDs呈高度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81、0.82(P<0.05);与抗菌药物总DDDs呈中度正相关,r=0.72(P<0.05)。肺炎克雷伯菌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类抗菌药物DDDs呈高度正相关,r=0.80(P<0.05);与头霉素类及抗菌药物总DDDs呈中度正相关,r分别为0.69、0.71(P<0.05)。通过AMS干预后,β-内酰胺酶抑制剂类、头霉素类抗菌药物DDDs分别下降43.03%、28.63%,大肠埃希氏菌、肺炎克雷伯菌耐药率分别下降1.98%、3.98%。结论:我院大肠埃希氏菌、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性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类、头霉素类抗菌药物DDDs有相关性,随着DDDs增加耐药率日渐增长,AMS干预使β-内酰胺酶抑制剂类、头霉素类抗菌药物DDDs下降,成效显著,同时大肠埃希氏菌、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性得到有效控制。
药物代谢酶特性理论指导临床药学服务的实践
李兰霞,刘静
2019, 21(3):  166-169. 
摘要 ( 256 )     
运用药物代谢酶特性理论了解联合用药可能存在的相互作用,是临床药学研究的热点内容。临床药师通过参加临床查房,对患者进行药学监护,运用药物代谢酶特性理论,重点关注药物间可能发生的相互作用,协助医师参与患者的药物治疗方案制定及调整,可弥补临床医生在药代动力学知识方面的不足,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和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α-突触核蛋白在大鼠脊髓损伤后的表达及意义
钟占琼,薛清彩,刘晓芬,许明珠,向阳,张晓
2019, 21(3):  170-176. 
摘要 ( 240 )     
目的:探究大鼠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α-突触核蛋白 (α-synuclein, SNCA) 在脊髓中的表达和意义。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SCI组,采用Allen′s法制备大鼠SCI模型。根据基因芯片分析结果,筛选出目的基因。应用实时定量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SNCA在脊髓中的定位表达和变化。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SNCA相关基因或蛋白。结果:基因芯片结果显示差异下调基因SNCA差异表达倍数2.276,验证结果显示SNCA下调。实时定量PCR显示SNCA的 mRNA在大鼠SCI后3、7、14和28 d的表达量明显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SNCA在正常脊髓后角的神经元突起、神经胶质细胞突起以及前角神经元胞浆中表达,在SCI后7 d和14 d,与对照组相比,SNCA免疫阳性物质明显减少。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SNCA与神经递质传递、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等有关。结论:SCI后SNCA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降低,在脊髓前角和后角的表达明显减少。提示在SCI后SNCA可能参与调控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的存活,进一步影响SCI后的运动功能和感觉功能。
HPLC法测定深层液体发酵桑黄菌丝体粉中麦角甾醇的含量
信文娟,肖毓,闻佳涛
2019, 21(3):  177-180. 
摘要 ( 265 )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桑黄发酵菌丝体粉中麦角甾醇的含量。方法:采用甲醇超声提取菌粉中的麦角甾醇,色谱柱为Welch Mltimate LP-C18柱(4.6 mm×250 mm,5 μm),流动相为甲醇∶水(98∶2),流速1 mL·min-1,检测波长 283 nm,柱温30 ℃。结果:在进样量为0.100 721~1.007 214 μg(r2=0.999 9)范围内,麦角甾醇的浓度与峰面积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8.02% (RSD 0.80%)。结论:该检测方法准确可靠,重复性好,可操作性强,可用于深层液体发酵桑黄菌丝体粉中麦角甾醇的含量测定,同时也为麦角甾醇列入桑黄发酵菌丝体粉的质量标准提供依据。
基于VOSviewer国外医药卫生领域计算机辅助教学研究计量学分析
田金徽,康迎英
2019, 21(3):  181-187. 
摘要 ( 231 )     
目的:对国外医药卫生领域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CAI)研究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以期了解目前CAI研究的现状并为学者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通过检索PubMed获取CAI文献。采用书目共现分析系统(BICOMS-2)软件对已发表的CAI研究的语言、年代和期刊信息进行提取和整理,对于作者和关键词采用VOSviewer软件进行提取,并生成高产作者的社会网络图。对于高频关键词进行热点分析和聚类分析并生成可视化密度图和聚类图。结果:国外医药卫生领域CAI研究数量呈由递增到递减的趋势。11 478篇研究刊载在2 131种期刊上,发文量最多的作者为Billings DM,发文量大于5篇的作者仅占0.95%,而发文量为1篇的作者占83.03%。主要作者分为10个合作团体,研究主题有4个,新出现的高频关键词有3个。结论:国外医药卫生领域CAI研究开展的较早,总体呈由递增到递减的趋势,参与研究的团体众多,但各团体之间、团体内部成员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仍需进一步增强合作。研究主题和新兴主题较少,需进一步拓展新的研究方向。

过刊浏览

微信公众号

特辑专栏